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您當前位置:97616旅游網 >> 旅游景點 >> 湖南旅游景點 >> 赫山區

赫山區,赫山區在哪里,赫山區在哪個省

    就去旅游網  最近更新:2023-11-13 10:26  瀏覽次數:

赫山區在哪里?赫山區屬于哪個省哪個市?赫山區在哪個省?

赫山區旅游,赫山區在哪里,怎么走?

赫山區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地處富饒的洞庭湖西緣和資水尾閭。漢代即始置益陽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94年撤縣建區,總面積1378.5平方公里,人口86萬。赫山區是益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石長鐵路、洛湛鐵路在此交匯;資水經洞庭湖口與長沙直接相通,內河四季通航。全區年供電能力達7億千瓦時,已建成110千伏以上的變電站3座。

益陽市赫山區
益陽市赫山區

赫山區簡介

赫山區位于湘中偏北,是益陽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人口87.7萬,面積1303.2平方公里,轄5街道11鎮8鄉,區府駐赫山廟。交通十分便捷。國道319線和省道308線穿境而過,石(門)長(沙)鐵路與洛(陽)湛(江)鐵路在此交匯。長(沙)常(德)高速公路將赫山與長沙黃花機場連為一體,相距僅1小時車程。水路沿資江達洞庭湖,外通長江,內聯湘、沅、澧水,可航運1000噸級貨輪。區域內通訊、電力、供水、教育、體育、娛樂和商業服務等城市設施配套齊全。城區三星級以上賓館8家,并擁有全省一流的大型體育場館和國際高爾夫球場。

赫山區物產資源豐富,素有“銀益陽”和“魚米之鄉”的美稱,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棉、魚、豬生產基地。境內有稀土、赤鐵、石煤、金、銅、石灰石等18種礦產資源,鈰、鈦、鉍等稀土產品遠銷國外。勞動力資源十分充裕,全區有剩余勞動力近12萬人,人均工資600元/月左右。赫山區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唐代詩僧齊已,清代名臣胡林翼,均鄉籍于此;現代有赫山人引為自豪的“三周一葉”,即著名史學家周谷城、評論家周揚、著名作家周立波、青年革命作家葉紫。名勝古跡遍布全區。關羽“單刀赴會”于大渡口,裴休誦經講道于棲霞寺。龍洲書院、箴言書院書香繚繞,人才輩出。現在的赫山人更為重視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區內有大中專院校8所,年畢業學生人數近2萬人,為赫山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工業經濟穩步發展。通過多年的培育,赫山已形成了電子、機械、醫藥、建材、竹器、大米、包裝、食品、服飾、商貿等10大支柱產業。蘭溪米市聞名全國,年加工銷售大米2億公斤;松花皮蛋、朱砂鹽蛋,“油中王”食用油、“粒粒晶”優質有機米暢銷五洲四海;水竹涼席、保健席、“益鑫泰”麻紡織品走俏神州大地;花鄉農家樂、漁家樂享譽省內外。工業按照“一園兩線一廊”的發展布局,已初步形成擁有17平方公里的龍嶺工業園為核心的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機械制造、棉麻紡織產業基地;以319國道、308省道為軸心的建材、竹器、包裝、米業等產業群發展基地;以新河走廊為主的高能耗產業發展基地。商貿業以新建的商業步行街為龍頭,銀城大市場、朝陽大市場、橋南大市場等綜合市場與針織批發市場、朝陽汽車市場等專業市場相得益彰。

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對投資項目實行全程代理服務。所有外來投資企業在籌建及生產、經營過程中涉及政府部門的各種行政審批手續,均可委托全程代理服務中心無償***,并限時辦結。區內所有重點投資項目和所有外來投資項目實行區級領導負責督辦制,著力優化經濟建設軟環境,保證投資者合法權益。

赫山區自然地理

巍巍青秀山,滔滔資江水,有2200余年歷史的古縣新區——赫山區,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地居富饒 的洞庭湖西緣和資水尾閭,地理坐標為:北緯28°16′至28°53′,東經112°11′至112°43′。東鄰湘陰、望城兩縣,南界寧鄉縣,西接桃江縣,北望資陽區

“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湖色半成山。”這是對赫山地貌的真實寫照。由于赫山區位于雪峰山隆起與洞庭湖凹陷交接處,西南山丘起伏,東北江湖交錯。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呈三級階梯狀傾斜遞降,地面高程大部分在海拔100米以下,區境以平原為主,山、丘、崗地貌齊全,具有“一分丘山兩分崗,五分平原兩水鄉”的特點。最高點為滄水鋪鎮南部之碧云峰,海拔502米,全區地勢比降為1.3%。雪峰山余脈在區境西南部402平方公里范圍內呈鉗形集結,突起為高埠,地勢起伏較大,切割深度50—150米,有18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中部地面起伏平緩,丘崗與平原相間并列,地表切割微弱;東北部為濱湖平原,平坦開闊,耕地連片,河湖廣布,土壤肥沃,為全區主要農產品基地。赫山區水資源總量333.28億立方米,由大氣降水、過境客水和地下水三個部分組成。其中全區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17.5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過境客水總量228.62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87.12億立方米。水能總蘊藏量15346千瓦,可開發量5722千瓦。區境水系發達,有長度5公里以上河流40條。多數自南或西南流向北及東北,呈樹枝狀分布,分屬于資水、湘水及洞庭湖三大水系。區內流域總面積1363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條。

赫山區資水

資水發源廣西資源縣,從謝林港鎮仙峰村磨盤石入區境,自西向東徑流,區內干流長51公里。從甘溪港分支,尾閭入湖洪道3條,東支毛角口河,經南湖洲、白馬寺,出臨資口,與湘水西支相匯,四季皆可通航,外達長江。資水兩岸堤防堅固,河洲潭甚多,益陽段有大小深潭(河漕)35處,其中從新橋河至茈湖口有河潭19處,從毛角口至八字哨有河潭6處,從甘溪港至洪合湖有河潭10處。最大河潭為余家嘴,面積450畝。最深為白鹿潭,深29米。資水尾閭河潭是多種魚類良好的棲息、越冬場所。

志溪河

發源于寧鄉縣溈山下鐵沖鄉新塘村,流經桃江縣,從金紫灘進入區內,自南向北徑流,全長65公里,坡降1.06‰。區內長40公里,一級支流有杜溪、白竹山河、七里江、道林河、石筍河、洋溪江、桐樹港、湖沖河、謝林港河、石馬山河。下游兩岸為申家灘垸、北峰山垸。志溪河流域面積626平方公里,區內流域面積40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4.76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4514.2千瓦,可開發量3212千瓦。水能開發歷史悠久。民國21年(1932),金紫灘以下,沿河設有提水筒車(提水設施)36處,水碾(以水作動力碾米)31處。新中國成立后,從1958年起,實行河道梯級開發,區內建有船閘10處、水輪泵站3處、小水電站3處。赫山區內湖泊主要是17個內湖,即防洪大堤垸內呈封閉狀態的湖泊。

東爛泥湖

原名來儀湖,為區內第一大內湖。位于區東部歐江岔鎮,面積1.15萬畝,形態規則,湖底一般高程26 米。西部過雙慶庫與齋蘆啞河相連,西北經蘆花江閘與鳳凰湖銜接,東側與車馬江河、柳龍河貫通。湖水從新泉寺閘入湘水。湖泊總控制面積814平方公里。環湖為區內牌口鄉、歐江岔鎮、泉交河鎮、鳳凰湖鄉和湘陰縣車馬鄉。湖內水體理化性狀好,酸堿度為7,湖底淤泥深厚,腐蝕殖含量3.5%。水草豐茂,底棲及浮游生物多,苦草每平方米鮮重7.5公斤,屬富營養型湖泊。并兼調蓄、水運,可調蓄水量770萬立方米。

鹿角湖

又名陸家湖、六甲湖,是當時圍墾鳳凰湖后益陽縣內第二大內湖。南起蘆花江,北至西林港,呈長袋形,面積7100畝。湖汊較多,湖底一般高程26米,可調蓄水量313.70萬立方米。湖水從蘆花江閘入東爛泥湖,再由新泉寺入湘水。

赫山區百畝面積以上內湖(啞河)全區屬于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熱豐富,雨量充沛,盛夏較熱,冬季較冷,春暖遲,秋季短,夏季多偏南風,其它季節偏北為主導風向,氣溫年較差大,日較差小,地區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16.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4.5℃,氣溫年較差24.5℃,高于同緯度地區;日較差年平均7.3℃,低于同緯度地區,尤以夏季晝夜溫差小。年無霜期272天。年日照1553.7小時,太陽輻射總量103.73千卡/小時。年雨量1432.8毫米(mm),降水時空分布于4—8月,這段時間雨水集中,年平均雨量844.5毫米,占全年雨量的58.9%。年平均相對濕度85%,干燥度0.71,2—5月為濕季,7—9月為干季,10—1月及6月為過渡季節。

赫山區歷史沿革

赫山區因區內有聞名的“赫山廟”而得名,成立于1994年4月7日。益陽縣(赫山區前身)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在此生活。新石器時代,先民在洞庭湖濱、資水沿岸依崗面水,聚群而居。青銅器時代,村落漸趨密集,先民用石、木器具農耕,農牧業開始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益陽屬楚,為楚國屯兵儲糧據點。

秦統一六國后,置益陽縣。因地處益水(今資水)之北而得名。建縣初,行政區域面積約2.18萬平方公里。縣治設于資水北岸白馬山。

西漢初年,農業生產逐漸開發,貫通東西的古驛道開始形成。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大中大夫陸賈從京都長安出使南越,途經益陽,住資水南岸鐵鋪嶺南山(為紀念陸賈,此山后名陸賈山)。“文景之治”出現繁榮景象。三國時期,益陽為兵家所必爭,先后為蜀、吳屬地,今有諸葛井、魯肅堤、馬良湖、甘寧壘等遺址。孫權欲取荊州,派魯肅領兵拒關羽于益陽,兩軍對峙資水,關羽單刀赴會于大渡口。

西晉、南北朝時期,巴蜀流民徙入荊湘,縣境人口日增。東晉寧康元年(373),佛教傳入,南派領袖惠遠禪師分別在青秀山、會龍山修建清修寺和寶泉寺(明代更名棲霞寺)。道教始傳,道徒駐浮邱山修道。

唐朝推行均田令,縣境經濟逐漸恢復。“貞觀之治”時,經濟繁榮,稻谷、麻、茶葉及竹木生產聞名海內。佛教盛行,朝廷派大將尉遲敬德來縣修建龍牙寺和龍安寺,寺廟發展到24處,有佛教徒1600余人,清修寺、白鹿寺、廣法寺、西峰寺為益陽“四大叢林”。荊南節度使裴休(后為宰相)曾講學于白鹿寺。邑人 高僧齊己,為晚唐著名詩人,有822首詩作傳世。

宋代,今羊舞嶺、珠波塘、石筍一帶瓷窯業興起,縣治成為湘西北竹木及副產品的主要集散地。文化繁榮,始建學宮于縣治,創南軒講塾于青秀山,理學大師朱熹、宰相李綱、名士蘇軾等,或來講塾講學,廣授生徒;或來清修寺、白鹿寺等地攬勝,吟詩作賦。南宋時,封建壓迫加劇,洞庭湖區以鐘相為首舉行農民起義。建炎三年(1129),起義軍攻克益陽縣治,殺守令袁顯。

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挽圍河皮、油麻等12個小垸,湖區筑堤圍垸自此開始。元貞元年(1295),益陽縣民有萬戶,升格為州。元末,連年征戰殺戮,水災為患,州境人口劇減,土地荒蕪。

明洪武十四年(1368),益陽降州為縣。洪武至永樂年間,江西吉安、吉水等地來縣移民落戶的達271族,時稱“洪武落業”。明代中葉,城鎮分布和行政區劃大體定型,全縣分設23廂里。嘉靖三十年(1551),知縣劉激創建龍洲書院于縣治南岸龜臺山,興辦蘭溪等20多所社學,并拓縣治故址修筑城墻,縣城初具規模。萬歷十年(1582),蘭溪、泉交河、滄水鋪發展為農村工商集市。明代末期,縣境連遭水、旱、疫災,人口減少,社會衰退。

清代,全縣行政區域面積約3180平方公里,仍設23廂里。“康乾盛世”,朝廷獎勵農耕,耕地擴大到84萬多畝。湖區始種雙季稻,稻谷產量迅速增長。嘉慶年間,縣境已為“生齒滋盛”、“地辟人稠”之區,稻谷、魚、豬、竹木自給有余,正常年景外銷稻谷10—20萬石。嘉慶以后,清廷腐敗,地主階級趁機兼并土地,佃農受到極其苛重的剝削,階級和民族矛盾激化。

清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流入,社會衰退。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攻克縣城,將益陽縣改名“得勝縣”。后“紅巾軍”、“紅黑會”、“哥老會”,等相繼起事,但均遭官府鎮壓。

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覆滅,縣內擁戴共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

民國元年(1912),國民黨益陽分支部成立,次年,被湖南督軍湯薌銘下令解散。之后軍閥混戰,縣境成為拉據地帶,政局不穩,經濟衰退。

1924年6月,夏曦、歐陽笛漁、歐陽澤等地下黨員在蘭溪全家堤建立湖南省第一個中共農村支部。1926年10月,中共益陽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

民國中期,先后修建長(沙)常(德)公路益陽段和益(陽)沅(江)簡易公路。民國19年,湖南省政府列益陽為一等縣。

1949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49軍146師進駐縣城,益陽和平解放,8月18日,中共益陽縣委員會、縣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成立后,全縣撤銷鄉、保行政建制,設12個區,315個鄉,成立區、鄉人民政府。

1958年,開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全縣建立13個人民公社。

1968年3月,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9年,設立縣人大和縣政協,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和人民公社,設縣、鄉(鎮)人民政府。

1994年,隨著益陽地區改建為益陽市,文明古老的益陽縣改設為益陽市赫山區。1994年4月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17號):(1)銷益陽地區、益陽市和益陽縣,設立益陽市(地級)。(2)益陽市新設資陽區和赫山區。資陽區轄原益陽市的汽車路、大碼頭、城內、大水坪4個街道辦事處和新橋河、迎豐橋兩個鎮及長春、香鋪侖、李昌港、過鹿坪、楊林坳5個鄉,原益陽縣的沙頭鎮、茈湖口鎮、張家塞鄉,區人民政府駐原益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大碼頭街道辦事處。赫山區轄原益陽市的黃泥湖、金花湖兩個鄉和桃花侖、會龍山兩個街道辦事處,原益陽縣的赫山、衡龍橋、滄水鋪、歐江岔、泉交河、蘭溪、八字哨、泥江口、新市渡、謝林港10個鎮和提卡子、岳家橋、大泉、樊家廟、白石塘、槐奇嶺、珠波塘、上湖、牌口、張家塘、羊舞嶺、羊角、石筍、筆架山、濘湖、爛泥湖、千家洲、天成垸、鄧石橋19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原益陽縣人民政府所在地赫山鎮。

2000年,赫山區轄5個街道、11個鎮、8個鄉。總人口831114人,各鄉鎮人口: 赫山街道60148、 桃花侖街道 50132 、金銀山街道 41652 、會龍山街道 31316 、朝陽街道31042 、蘭溪鎮33309、 八字哨鎮28319、 龍光橋鎮 63900 、泉交河鎮 44518、 歐江岔 鎮 37724 、滄水鋪鎮 46009、 衡龍橋鎮 44480 、岳家橋鎮47318 、泥江口鎮31053 、謝林港鎮 32022 、新市渡鎮 21356 、千家洲鄉27361 、羊角鄉19934、 牌口鄉 23002 、筆架山鄉 27427 、白石塘鄉23908、 樊家廟鄉24696、 石筍鄉21293、 黃泥湖鄉19195。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4年,赫山區轄5個街道、11個鎮、9個鄉。

2005年,赫山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將羊角鄉、千家洲鄉和蘭溪鎮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蘭溪鎮,鎮人民政府駐河邊路(原蘭溪鎮人民政府駐地)(另一說法:鎮人民政府駐尹家壩);將石筍鄉和龍光橋鎮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龍光橋鎮,鎮人民政府駐龍光橋(原龍光橋鎮人民政府駐地);將白石塘鄉和衡龍橋鎮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衡龍橋鎮,并將岳家橋鎮的青竹塘村劃歸新的衡龍橋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衡龍橋(原衡龍橋鎮人民政府駐地);將樊家廟鄉和泥江口鎮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泥江口鎮,鎮人民政府駐泥江口(原泥江口鎮人民政府駐地);將鳳凰湖鄉和筆架山鄉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筆架山鄉,鄉人民政府駐張家塘;將黃泥湖鄉與會龍橋街道辦事處合并,設立新的會龍山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會龍山(原會龍山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地)。

赫山區行政區劃

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12°11′-112°43′,北緯28°16′-28°53′。東鄰湘陰、望城兩縣,南界寧鄉縣,西接桃江縣,北望資陽區。截至2005年12月31日,赫山區轄5個街道、11個鎮、2個鄉:赫山街道、桃花侖街道、金銀山街道、會龍山街道、朝陽街道、蘭溪鎮、八字哨鎮、龍光橋鎮、泉交河鎮、歐江岔鎮、滄水鋪鎮、衡龍橋鎮、岳家橋鎮、泥江口鎮、謝林港鎮、新市渡鎮、牌口鄉、筆架山鄉。

赫山區旅游資源

四方山地處赫山區岳家橋鎮境內,距319國道僅幾公里,離長沙和益陽市區僅幾十分鐘車距。四方山是名副其實的四面環山,丘陵起伏,流水潺潺,層林疊嶂,古木參天,有喬木及草本植物二千余種。《益陽縣志》云:縣有佳境,綿延四方。四方山因四周群山環抱而得名。

浮邱山

浮邱山,在桃江縣城西南12公里處,主峰海拔752米,方圓約48平方公里,區內山嶺起伏,峰巒突起。古為楚南名山,人稱“小南岳”。 

羞女山

羞女山,位于資江北岸的修山鎮,距桃江縣城15公里。臨江一面,大小有七個山頭,主峰高375米,山形活像一位浴后出水的美女,仰臥在江邊小憩。她一絲不掛的玉體,線條優美而分明,高高翹起的下頜,軟軟飄垂的秀發,舒展的雙臂,勻稱的長腿,隆起的小腹,迷人的乳峰,象是雕塑在桃江大地上的一尊“維納斯”。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4193.html

赫山區在哪里?赫山區屬于哪個省?赫山區在哪個省?

上一篇:沅江市
下一篇:資陽區

相關赫山區,赫山區在哪里,赫山區屬于哪個省?赫山區在哪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