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寧縣,晉寧縣在哪里,晉寧縣在哪個省
晉寧縣在哪里?晉寧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晉寧縣在哪個省?
晉寧縣旅游,晉寧縣在哪里,怎么走?
晉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云南省昆明市下屬的一個縣。晉寧縣位于云南省中部,坐落在滇池南岸,三面環(huán)山,一面是平壩。距昆明市南40千米,屬昆明市郊區(qū)、規(guī)劃中的昆明西城區(qū)、南城區(qū),地處東經(jīng)20°13′至20° 52′,北緯24°24′至24°28′之間。全縣轄1街道4鎮(zhèn)2鄉(xiāng),總面積1230.86平方千米,總?cè)丝?8.5萬人,有漢族、彝族、回族、白族、哈尼族等民族。全縣2012年GDP完成84.51億元,財政收完成17.51億元[1],是云南省縣域經(jīng)濟十強縣(排名第7)。
晉寧縣
晉寧縣簡介
晉寧縣是滇文化發(fā)樣地。航海家鄭和故里。世界著名磷都之一。晉寧縣位于滇中,居滇池西南岸。面積1391平方千米。截止到2006年晉寧縣共有9.91萬戶、27.64萬人,其中非農(nóng)人口5.22萬,農(nóng)業(yè)人口22.42萬,其中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少數(shù)民族占9.5%。轄昆陽、寶峰、晉城、古城4鎮(zhèn)及6個鄉(xiāng)、2個民族鄉(xiāng)。
晉寧縣歷史沿革
據(jù)《徐霞客游記》:“至唐武德中,以其為晉時寧州統(tǒng)會之地,置晉寧縣,此州名之所由始也。”
晉寧、昆陽兩縣“夏商屬梁州,周屬雍州”。公元前277年,楚國大將莊蹻開滇,因秦攻楚,斷了歸路,“變服從其俗”,與當?shù)氐嫩抛宀柯渎?lián)盟,建立了以叟族為主的“滇國”,修筑苴蘭城,自稱“滇王”,建都于今晉寧縣晉城附近。秦使常頰略通五尺道,置隸昆陽為河西縣(今古城鎮(zhèn)一帶),屬滇國。西漢,元鼎初(公元前116~111)屬群舸、越嵩。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派郭昌率巴、蜀兵攻滇,在擊滅滇國聯(lián)盟部落勞浸、靡莫(今曲靖地區(qū))后,揮軍直指滇國,第十代滇王嘗羌率眾“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武帝仍封之為滇王,“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以其領(lǐng)地設(shè)益州郡,滇王國都和益州郡治均設(shè)于滇池縣(今晉城地區(qū)),同時置建伶縣(今昆陽地區(qū))。
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改益州郡為建寧郡,治所由滇池縣(今晉城)遷往味縣(今曲靖市)。晉泰始七年(271),將建寧、永昌等四郡從益州郡劃分出來建立寧州。永嘉二年(308),改寧州郡為晉寧郡,晉寧仍稱滇池縣,昆陽則由建伶改為冷邱(地域增加昆陽至玉溪一帶),東晉初又改冷邱為建伶。其后沒于李特,又沒于符氏,太和八年(484)復為東晉所有。隋開皇十五年(595)昆陽為昆州駐地,不久廢除。從元封二年至隋初的7個多世紀間,滇池縣一直作為歷代王朝的郡治。
唐武德四年(621),于東部以晉朝曾為寧州治所的滇池縣置晉寧縣,屬昆州,晉寧縣名從此始。于西部置望水縣(昆陽),屬鉤州。天寶后沒于南詔,晉寧稱晉川,昆陽稱渠濫川。五代后晉天福二年(937),大理國在晉城置陽城堡部,在昆陽設(shè)巨橋部,同屬鄯闡府。元憲宗七年(1257),晉城置陽城堡萬戶府。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在昆陽置巨橋萬戶府(駐堡孜)。至元十二年(1275),巨橋萬戶府改昆陽州,同時在古城置河西縣,至元十七年(1280)廢河西縣。至元十三年(1276),賽典赤改陽城堡萬戶府為晉寧州,州治在晉城。【一說為:元至正七年(1347),立陽城堡為萬戶府。十一年(1351)設(shè)巨橋萬戶府,領(lǐng)三泊(今安寧市的縣街一帶)、易門2縣,同屬中慶路。不久又將陽城堡萬戶府、巨橋萬戶府改為晉寧州和昆陽州。】
明清時晉寧、昆陽縣同屬云南府。其間,晉寧于明初領(lǐng)呈貢、歸化2縣。清康熙七年(1668)裁歸化附呈貢。不久昆陽裁三泊附安寧,易門設(shè)縣。明代為里(鄉(xiāng))制,晉寧劃分為4里,昆陽劃分為5里。弘治十四年(1501),原晉寧州有550戶,8634人。清前期為路,后期為區(qū)。晉寧劃為中、南、西、北4個區(qū)。縣城及其近郊為中區(qū),六街一帶為南區(qū),上蒜公路以下為西區(qū),新街一帶為北區(qū)。昆陽劃為4個區(qū)。縣城及近郊為中區(qū),寶峰一帶為南區(qū),鳳蹤以東為東區(qū),雙河一帶為西區(qū),海口、二街片為北區(qū)。清乾隆二十五年(1703),人口為44216人;道光二十年(1840),人口達90164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人口為33522人,宣統(tǒng)三年(1911),原晉寧州有36194人,原昆陽州有59698人。
民國初稱晉寧州和昆陽州,屬滇中道;民國2年(1913)廢道改州為縣。民國元年(1912),晉寧縣城及近郊設(shè)州前鄉(xiāng)。民國18年(1929)昆陽縣改為5區(qū)制。民國19年(1930),昆陽居仁等四鋪劃為第一區(qū)。民國21年(1932),晉寧縣改為4區(qū)制,昆陽縣改為6區(qū)制。民國26年(1937)昆陽縣廢閭鄰制改為保甲制。民國29年(1940),晉寧縣轄1鎮(zhèn)、3鄉(xiāng):晉益鎮(zhèn)、河東鄉(xiāng)、河西鄉(xiāng)、永寧鄉(xiāng),昆陽縣轄1鎮(zhèn)、4鄉(xiāng):城關(guān)鎮(zhèn)(縣城及近郊),內(nèi)甸鄉(xiāng)(雙河一片),仁德鄉(xiāng)(二街),平定鄉(xiāng)(海口片),河西鄉(xiāng)(古城鎮(zhèn)片)。1949年,晉寧縣轄38個保,133個甲,昆陽縣轄69個保,246個甲。
1949年12月18日,成立昆陽縣人民政府,1950年1月27日,成立晉寧縣人民政府。兩縣同屬滇中區(qū),后改玉溪專區(qū)。晉寧縣初建政時,按原1鎮(zhèn)3鄉(xiāng)建立4個區(qū):第一區(qū)為晉城近郊,駐地晉城;新街片為二區(qū),駐地新街;河泊片為三區(qū),駐河泊所;段七片為四區(qū),駐段七。同年5月,將四區(qū)的六街片劃出建立第五區(qū),人民政府駐地六街。1950年5月晉寧縣調(diào)整為3個區(qū),第四、五兩區(qū)合并為三區(qū),駐地段七;原二、三區(qū)合并為第二區(qū),駐地新街;第一區(qū)不變。1950年1~6月,昆陽縣建1鎮(zhèn)7區(qū)人民政府。即:中和鎮(zhèn)(駐縣城)、中寶區(qū)(駐南村)、寶山區(qū)(駐上方新街)、仁德區(qū)(駐二街)、河西區(qū)(先駐大河街,后遷下方古城)、海口區(qū)(駐中興街)、內(nèi)甸區(qū)(駐椿樹營)、九渡區(qū)(駐夕陽街)。1950年6月至1951年3月,昆陽縣中寶、寶山、中和鎮(zhèn)合并,改稱中和區(qū),區(qū)政府駐縣城;仁德、河西兩區(qū)合并改稱仁河區(qū),區(qū)政府駐二街;內(nèi)甸與九渡合并稱內(nèi)九區(qū),區(qū)政府駐椿樹營;海口區(qū)不變。1951年4月,昆陽縣中和、仁河、海口、內(nèi)九4個區(qū)順序改為第一、二、三、四區(qū),區(qū)公所駐地未變。
1952年,晉寧、昆陽兩縣,在區(qū)下設(shè)鄉(xiāng)人民政府(習稱小鄉(xiāng)),昆陽建立49個小鄉(xiāng),晉寧建立31個小鄉(xiāng)。1953年7月1日,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兩縣總戶數(shù)為30816戶,121025人。1953年10月,昆陽縣第四區(qū)的賈姑鄉(xiāng)9平方千米劃歸易門縣;將四區(qū)的夕古牙、法毫兩個鄉(xiāng)共21平方千米劃歸峨山縣。1953年12月由澄江縣劃出南山、化樂、河澗、大西4個鄉(xiāng),共64平方千米入晉寧縣。1954年,由昆陽縣劃出白魚、里仁、和平、中平、青哨5個小鄉(xiāng)175.7平方千米入昆明。1月,昆陽縣第三區(qū)(海口片)15個鄉(xiāng)劃歸昆明市第十區(qū),第四區(qū)(內(nèi)九區(qū))改為第三區(qū)。7月,晉寧縣第二區(qū)(今新街鄉(xiāng))劃并第一區(qū),駐地晉城;將第一區(qū)所屬的化樂、大河3個鄉(xiāng)(一說為石碑~河澗鄉(xiāng))劃歸第三區(qū)改為第二區(qū),駐地段七。 1955年峨山縣將第二區(qū)的上保安、下保安、田心、田房、雷響田及馬鞍村共5.5平方千米劃入昆陽縣。1956年1月,由呈貢縣劃出安江、富有、化城、中衛(wèi)、白云、馬金鋪、大營、橫沖、海晏9個鄉(xiāng)141平方千米入晉寧縣。1956年將后河村17.1平方千米劃歸玉溪縣。1956年1月由呈貢劃來的9個鄉(xiāng)歸晉寧成立第三區(qū);至此,晉寧縣共3個區(qū)。1956年6月,晉寧縣撤銷原3個區(qū)的建制,將區(qū)屬下的31個小鄉(xiāng)合并為8個大鄉(xiāng)1個鎮(zhèn)。即:上蒜、六街、新街、小海、小寨、大河、化樂、石碑鄉(xiāng)和晉城鎮(zhèn)。1957年8月12日,昆陽縣撤銷3個區(qū)及所屬27個小鄉(xiāng)(當時有22個小鄉(xiāng)的夕陽地區(qū)劃歸峨山縣)合并為9個大鄉(xiāng)1個鎮(zhèn),即:二街、甸頭、古城、南村、興田、興旺、昌韓、寶峰、雙河鄉(xiāng)和城關(guān)鎮(zhèn)。1957年12月26日將昆陽縣的木鮮鄉(xiāng)劃歸易門縣;同時將楊柳河、夕陽、保安3個鄉(xiāng),共89.8平方千米由昆陽劃歸峨山縣。1958年1月,江川縣劃出關(guān)嶺、干海、新寨3個鄉(xiāng)入晉寧縣。
1958年2月,昆陽、晉寧兩縣合并,縣名為晉寧,縣城設(shè)在昆陽。7月,呈貢縣【龍街、洛羊、七甸、吳家營、馬金鋪5個區(qū)(公社)及其下屬的45個小鄉(xiāng)共340.15平方千米,69878人】并入晉寧縣。1958年9月將19個大鄉(xiāng)(不包括原呈貢縣部分)合并成4個公社:上蒜公社(1958年后先后改稱小寨、晉城3社)包括上蒜、六街兩個鄉(xiāng)及小寨鄉(xiāng)的部分;紅旗公社包括化樂、大河、石碑、小海、新街、小寨(大部分)6個大鄉(xiāng)和晉城鎮(zhèn);東方紅公社(后改南村、昆陽公社)包括南村、興旺、興田、寶峰、雙河、昌韓6個大鄉(xiāng)和城關(guān)鎮(zhèn);衛(wèi)星公社(后改古城、二街公社)包括二街、甸頭、古城3個大鄉(xiāng)。全縣4個公社下轄44個管理區(qū)。1959~1960年4月,將4個公社劃為8個:上蒜公社劃分為上蒜、六街兩個公社;晉城公社劃分為晉城、新街兩個公社;昆陽公社劃分為昆陽、寶峰兩公社;雙河、古城兩個公社不變。
1960年2月8日,晉寧縣由玉溪專區(qū)劃歸昆明市管轄。1960年4月,公社又由8個合并為5個,六街并入上蒜,新街并入晉城,寶峰并入昆陽,其余不變。1961年2月3日,易門縣將木蚱鄉(xiāng)(44.9平方千米),峨山縣將保安、夕陽、打黑、白馬龍4個管理區(qū)共89.8平方千米劃回晉寧縣。1961年4月將5個公社分為11個,即:二街公社分為二街、古城兩個公社;昆陽與寶峰分開;上蒜與六街分開;晉城分為晉城、新街、化樂3個公社;夕陽地區(qū)從峨山縣劃回新建夕陽公社;雙河公社不變。 1961年5月,呈貢從晉寧縣劃出,設(shè)昆明市呈貢縣。1964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全縣共有36005戶,145001人。1964年10月6日及1966年,先后將時屬雙河公社的老鸛箐、法寨兩個村共34.2平方千米劃入玉溪市。1965年,由昆陽公社劃出城關(guān)大隊建立昆陽鎮(zhèn)。至此,全縣共轄1鎮(zhèn)11鄉(xiāng)132個大隊。1967年3月,全縣11個公社和1個鎮(zhèn)先后成立公社、鎮(zhèn)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管委會,下轄133個大隊、812個生產(chǎn)隊。
1983年4月,撤銷公社建制,改建為3個鎮(zhèn)和8個鄉(xiāng)。即:二街、寶峰、雙河、夕陽、上蒜、六街、新街、化樂8個鄉(xiāng)及昆陽、晉城、古城3個鎮(zhèn)(這時,原縣直轄鎮(zhèn)并入昆陽公社建為昆陽鎮(zhèn)),原公社所轄133個大隊改為134個村民委員會。1983年6月建的8個鄉(xiāng)3個鎮(zhèn),改為11個區(qū)公所和兩個區(qū)轄鎮(zhèn)。即:二街、河西、中和、寶峰、雙河、夕陽、六街、上蒜、晉城、化樂、新街區(qū)公所,晉城區(qū)轄晉城鎮(zhèn),中和區(qū)轄昆陽鎮(zhèn)。原鄉(xiāng)轄134個村委員會改建為125個鄉(xiāng)、4個辦事處(兩城區(qū))。
1987年4月(1988年1月),晉寧縣撤區(qū)改鄉(xiāng),全縣設(shè)二街、中和、寶峰、雙河、夕陽、上蒜、六街、化樂、新街9個鄉(xiāng),昆陽、晉城、古城3個鎮(zhèn)。下轄129個辦事處、4個居委會、596個農(nóng)業(yè)合作社。(一說,原區(qū)公所下轄125個鄉(xiāng)改為辦事處,4個城鎮(zhèn)辦事處不變)
1997年,晉寧縣面積1230.9平方千米,人口25.1萬。轄3個鎮(zhèn)、9個鄉(xiāng):昆陽鎮(zhèn)、晉城鎮(zhèn)、古城鎮(zhèn)、二街鄉(xiāng)、化樂鄉(xiāng)、中和鄉(xiāng)、寶峰鄉(xiāng)、雙河彝族鄉(xiāng)、夕陽彝族鄉(xiāng)、上蒜鄉(xiāng)、六街鄉(xiāng)、新街鄉(xiāng)。縣政府駐昆陽鎮(zhèn)。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晉寧縣總?cè)丝?67739人,其中:昆陽鎮(zhèn)22521人,古城鎮(zhèn)24623人,晉城鎮(zhèn)40784人,二街鄉(xiāng)15035人,中和鄉(xiāng)37538人,寶峰鄉(xiāng)16518人,雙河鄉(xiāng)9682人,夕陽鄉(xiāng)10696人,上蒜鄉(xiāng)33388人,六街鄉(xiāng)12132人,化樂鄉(xiāng)13252人,新街鄉(xiāng)31570人。
2000年,晉寧縣轄3個鎮(zhèn)、9個鄉(xiāng):昆陽鎮(zhèn)、晉城鎮(zhèn)、古城鎮(zhèn)、二街鄉(xiāng)、化樂鄉(xiāng)、中和鄉(xiāng)、寶峰鄉(xiāng)、雙河彝族鄉(xiāng)、夕陽彝族鄉(xiāng)、上蒜鄉(xiāng)、六街鄉(xiāng)、新街鄉(xiāng)。4個居委會,129個村委會,528個自然村,618個村民小組。全縣人口83916戶,265812人。
2002年,寶峰鄉(xiāng)撤鄉(xiāng)設(shè)鎮(zhèn)。2001年,全縣轄4個鎮(zhèn)、6個鄉(xiāng)、2個民族鄉(xiāng):昆陽鎮(zhèn)、晉城鎮(zhèn)、古城鎮(zhèn)、寶峰鎮(zhèn)、中和鄉(xiāng)、二街鄉(xiāng)、上蒜鄉(xiāng)、六街鄉(xiāng)、化樂鄉(xiāng)、新街鄉(xiāng)、雙河彝族鄉(xiāng)、夕陽彝族鄉(xiāng)。
2006年,撤銷中和鄉(xiāng)及古城鎮(zhèn),并入昆陽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原中和鄉(xiāng)政府駐地;撤銷化樂鄉(xiāng),并入晉城鎮(zhèn)。全縣轄3個鎮(zhèn)、6個鄉(xiāng)(其中2個民族鄉(xiāng)):昆陽鎮(zhèn)、晉城鎮(zhèn)、寶峰鎮(zhèn)、二街鄉(xiāng)、新街鄉(xiāng)、雙河彝族鄉(xiāng)、夕陽彝族鄉(xiāng)、上蒜鄉(xiāng)、六街鄉(xiāng)。
2009年7月,撤銷寶峰鎮(zhèn),其行政區(qū)域并入昆陽鎮(zhèn)。2009年12月1日,撤銷二街鄉(xiāng),設(shè)立二街鎮(zhèn)。
晉寧縣行政區(qū)劃
晉寧縣轄1街道、5個鎮(zhèn)、2個民族鄉(xiāng):昆陽街道、晉城鎮(zhèn)、二街鎮(zhèn)、上蒜鎮(zhèn)、六街鎮(zhèn)、雙河彝族鄉(xiāng)、夕陽彝族鄉(xiāng)。
2000年,晉寧縣轄3個鎮(zhèn)、9個鄉(xiāng):昆陽鎮(zhèn)、晉城鎮(zhèn)、古城鎮(zhèn)、二街鄉(xiāng)、化樂鄉(xiāng)、中和鄉(xiāng)、寶峰鄉(xiāng)、雙河彝族鄉(xiāng)、夕陽彝族鄉(xiāng)、上蒜鄉(xiāng)、六街鄉(xiāng)、新街鄉(xiāng)。 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縣總?cè)丝?67739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 昆陽鎮(zhèn) 22521 、古城鎮(zhèn) 24623、 晉城鎮(zhèn) 40784 、二街鄉(xiāng) 15035、 中和鄉(xiāng) 37538 、寶峰鄉(xiāng) 16518 、雙河鄉(xiāng)9682 、夕陽鄉(xiāng) 10696 、上蒜鄉(xiāng) 33388 、六街鄉(xiāng) 12132、 化樂鄉(xiāng) 13252、 新街鄉(xiāng) 31570。現(xiàn)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晉寧縣轄4個鎮(zhèn)、8個鄉(xiāng)(其中2個民族鄉(xiāng)):昆陽鎮(zhèn)、晉城鎮(zhèn)、古城鎮(zhèn)、寶峰鎮(zhèn)、二街鄉(xiāng)、化樂鄉(xiāng)、中和鄉(xiāng)、雙河彝族鄉(xiāng)、夕陽彝族鄉(xiāng)、上蒜鄉(xiāng)、六街鄉(xiāng)、新街鄉(xiāng)。
晉寧縣旅游
鄭和公園
鄭和公園在滇池南端昆陽鎮(zhèn)的月山上。昆明是我國明初 偉大航海家鄭和故里。為了紀念鄭和航海的歷史事跡,在昆陽山上建了鄭和公園,占地250余畝,蒼松翠柏與果林交映。南大門巍峨壯觀,兩側(cè)有“鄭和下西洋”的浮雕,浩浩蕩蕩船隊,向西乘風破浪,氣勢雄渾。東大門在昆陽大街中段,玻璃坊頂,翼角紅墻。園內(nèi)建有“鄭和紀念館”和“馬哈只碑”等。由東門入園,先達鄭和紀念館,館址在原明代兩層建筑玉皇閣內(nèi),里面陳列著100多件各式各樣的珍貴文物。其中有鄭和航海圖,鄭和遠洋樓船模型、鄭和下西洋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紀念館西面松柏林中,有鄭和父親馬哈只墓,墓前立有“馬哈只碑”。此碑是明永歷9年(1411年)鄭和主立,字跡經(jīng)570余年的風雨仍很清晰。因鄭和11歲喪父,已記不清父親的名字,只知道祖父和父親都到達回教圣地麥加朝圣,被人們尊稱為“哈只”(阿拉伯語意為虔誠而有學識修養(yǎng)的巡禮人),于是碑文中便寫“公字哈只”,碑也就俗稱“馬哈只碑”了。碑文對馬公籍 貫、身世、任職等記述頗確,正碑兩側(cè)還有后人立的兩碑,一是師范(荔扉)所錄“明史.三保太監(jiān)鄭和傳”,另一是夏光南的“鄭和太公墓志銘跋”。此外還有“鄭和紀念亭”,立在紀念館南面的芙蓉叢中。
盤龍寺
位于晉寧縣晉城東5公里的盤龍山上,寺始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為蓮峰和尚所建。相傳,蓮峰大師為選址來到盤龍山,見山勢雄偉,地勢寬闊,所選中的寺址,為山間的龍湫,蓮蜂和尚念咒迫使蛟龍搬家,水干涸后動工修建寺宇。寺建后信徒日眾,香火興旺,不久蓮蜂和尚坐化,被尊為'盤龍祖師"。明初祖源和尚相繼擴建寺字,蓋藏經(jīng)樓、觀音殿,使寺宇初具規(guī)模。據(jù)《徐霞客游記》記載:"盤龍山蓮峰祖師,名崇照,元至正間以八月十八日涅磐……至今日以此為盤龍會。"
盤龍寺觀廟宇依山勢構(gòu)建,山門內(nèi)有一、二、三天門,迎仙橋、唾佛殿、呂祖殿、祖師殿、大雄寶殿、玉皇閣、伽藍殿、藥師殿等20多院,供奉釋、道、儒三教諸神,尤以盤龍祖師殿、藥師殿、觀音殿香火最盛。寺宇四周林木繁茂,以茶花、松柏著名。原有萬松寺,現(xiàn)建高大的觀海樓,登高可遠眺滇池風光。盤龍寺環(huán)境極其清幽,每年七月十七日和八月十八日為盤龍廟會,游人眾多,是人們休閑覽勝旅游勝地。
核桃園
風景迷人的核桃園位于晉寧縣雙河彝族自治鄉(xiāng),核桃園山谷全是野生核桃樹,每到夏天核桃樹綠樹成蔭,是一個極佳的辟暑勝地,還可以真切體會到彝鄉(xiāng)的純樸風土人情,再加上美味的農(nóng)家樂,那真是一個人間的天堂啊!
核桃園初見人煙的歷史可追溯到三百年前,其實幾戶獨具慧眼的彝族人家為尋新址遷徙到此,經(jīng)幾方審視、評斷,禁不住喜從心來,停下了腳步。
仰首向天,風飛云走,放眼四顧,青山擁懷,鞠腰撫地,酥松肥美,給你倘祥,處處生機,鉆山箐,嚇跑一群麂子,兔子、老豺狗。攀古木,驚飛一片野雞,畫眉、貓頭鷹。涉清溪,招來搖頭搖尾大清魚,登山巔,極目不盡,高山厚地,蓬萊境,清晨看清鳥直沖彩云頂,正午停, 遍地綠蔭采白駒,黃昏視彩霞更好鳥回巢,入夜賞浩瀚天宇綴銀燈。
潛山林可避亂世紛爭,出幽谷可取菌粗鹽,抗冷暖,搓得麻線做衣,尋山珍贏 來休養(yǎng)生息。天公地母、賜吾千機、先祖擊鼓、踏歌歡慶、為求地名,傷透腦筋,忽見箐中核桃樹列陣成林,撒落遍地堅果,原住野獸爭食,見人即唬,于是有了主意 ,開口 勸“山非你買、樹非你栽、天公造物、共享共待、互不侵擾、禮尚往來、核桃園中、彼此善哉,鳥獸聽罷 ,噪附和,核桃園名,由此而來,沿用至今,無人更改” 彝批數(shù)十人,從此進駐核桃園,躲進深山成一統(tǒng),轉(zhuǎn)眼已過數(shù)百年 建土房幾棟,三間四排格局,起炊煙幾縷,逐 白云蒼狗徐徐,牛耕田地 馬作車,剝?nèi)⊙蚱こ淇布纾i是歲末打牙祭,雞做下酒頭道菜,包谷入甕,生熟都是金黃色,蕎麥釀酒,村中處處竄八仙,彝人勤勞,自主家園,人丁興旺一年復一年,昔日靠祖?zhèn)鞯陡鸱N,伐薪戳地下種,雷晌田請?zhí)熨n水,輪歇地,種年歇年,今擁有水田百余畝,山地千余畝供養(yǎng)村民,栽種水稻、玉米、蕎麥、油菜、白云豆和烤煙。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nèi)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wǎng)!請繼續(xù)關(guān)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wǎng))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3881.html
晉寧縣在哪里?晉寧縣屬于哪個省?晉寧縣在哪個省?
相關(guān)晉寧縣,晉寧縣在哪里,晉寧縣屬于哪個省?晉寧縣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