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圖阿拉城,赫圖阿拉城在哪里,赫圖阿拉城在哪個省
赫圖阿拉城在哪里?赫圖阿拉城屬于哪個省哪個市?赫圖阿拉城在哪個省?
赫圖阿拉城旅游,赫圖阿拉城在哪里,怎么走?
赫圖阿拉城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距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永陵5公里。“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平頂小山崗,是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赫圖阿拉城簡介
“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位于新賓滿族自治縣,在史學界被稱為“清王朝第一都城”,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所筑,城池依勢筑于一條東西走向的山崗之上。峭壁崢嶸,三面環水,易守難攻。城內地勢南高北低,四周筑有高高的城垣。內城周五里,外城周十里。城周十里設九門即南三門、北三門、東二門、西一門。外城駐扎著八旗精銳部隊,建有點將臺、校場、倉廩區,外城內、內城外建有駙馬府,內城建有汗宮大衙門、八旗衙門、關帝廟、城隍廟、啟運書院、文廟等。汗宮大衙門呈八角形,俗稱“金鑾殿”。
赫圖阿拉城
1616年,努爾哈赤在此登基稱汗,創建了史稱后金的大金國;1619年,努爾哈赤在這里指揮了關系到清朝命運的薩爾滸大戰。為以后逐鹿中原,統一華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汗宮大衙門西側,一處深潭,面闊水幽,荷香四溢,金鯉滿池;東側陡坡下,還有一泓清澈的池水。西潭東池景色恰人,汗宮大衙門好似龍頭,兩弘碧水左右輝映,恰如龍目,故“神龍二目”之謄。 [1] 清代以后,在赫圖阿拉還建有協領衙門、理事通判衙門、堵閣詞等。該城曾居住人口十萬余眾,辟有十里商賈鬧市,車水馬龍,呈現一派繁華景象。清軍入關之后,赫圖阿拉被稱作興京,設專職人員守護。但卻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沙俄軍隊將古城破壞殆盡,原有風貌蕩然無存,現已部分修復。城中的土道被青石道代替,保存下來的古榆樹和新鋪的草坪使整座城池顯得既有歷史遺韻又有現代氣息。汗宮大衙門已經在原址上重建起來。而那口被譽為千軍萬馬飲不干的“汗(罕)王井”則經歷了400來年的風風雨雨。
赫圖阿拉故城是一座擁有400余年的歷史古城,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1)。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爾哈赤于此“黃衣稱朕”,建立了大金政權,史稱后金。后金天聰八年(1634),被皇太極尊稱為“天眷興京”。 后金國都 赫圖阿拉故城不 僅因清太祖努爾哈赤出生于此享譽神州,更因這里曾是滿族第一國都而蜚聲海內外。赫圖阿拉故城分內外兩城,城垣由土、石、木雜筑而成。內城 東西長551米,南北寬512米,占地24.6萬平方米,內城墻周長2,027米。主要建有汗宮大衙門(俗稱金鑾殿)、正白旗衙門、汗王井、關帝廟、滿族民居、塔克世故居、八旗衙門、協領衙門、文廟、昭忠祠、劉公祠、啟運書院、城隍廟等一大批古建筑群及遺址等。外城 東西1,335米,南北1,352米,占地約155.9萬平方米,外城墻周長5,230米。主要遺址有駙馬府、鎧甲制造場、弧矢制造場、倉廒區等。外城外(中華滿族風情園)建有顯佑宮(玉皇廟)、地藏寺、滿族民俗博物館、滿族老街、滿族歷史文化長廊等古建筑群,東南有堂子,西北有點將臺與校軍場等遺址。
赫圖阿拉故城是后金開國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是后金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的中心,被視為清王朝發祥之地,滿族興起的搖籃。城內有清王朝第一座關帝廟、孔廟(文廟)等七大廟宇,500多年前的汗王井,是中國罕見的明代早期木結構泉水井。它首創布椽筑城法,開創了大清建都之制等。在研究清前史、藝術、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赫圖阿拉故城地處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內,毗鄰沈陽、撫順、鐵嶺、吉林、通化、丹東、本溪等大中城市,旅游交通十分便捷,景區環境優美,“食、住、行、游、購、娛”功能一應俱全。在參天古榆的掩映下,青磚青瓦的古建筑群獨具風格;濃郁滿族風情歌舞表演四季不斷,多姿多彩,盛世鑼鼓敲出喜慶和吉祥,模擬努爾哈赤登基宏大場面盡顯皇家氣派,滿族婚俗表演及具滿族特色的舞蹈以傳統的方式迎接八方賓客。滿族風情園內湖光山色,游魚戲水,依山傍水的宗教活動區晨鐘暮鼓,悠遠綿長;滿族歷史文化長廊,展示了滿族勃興的歷史畫卷;滿族民俗博物館再現滿族社會風俗民情。人參、鹿茸、蘑菇、木耳、干鮮野果等地方土特產品和旅游紀念品琳瑯滿目。景區內有二星級賓館----后金第一都賓館,正宗的滿族“八碟八碗”飄香四溢,色香味俱佳;獨一無二的清前史跡和美麗的自然風光,使景區集風景名勝、人文景觀、旅游度假、觀光游覽、水上游樂、主題公園、人造景點于一體,憑借在清前史中的特殊歷史地位,赫圖阿拉故城聞名遐邇,當年乾隆皇帝東巡來此,親筆題詩“赫圖阿拉連興京,依山樹柵聊為城,秋風策馬一憑閱,兆基締構欽龍興”。每年海內外前來觀光游覽的客人絡繹不絕,特別是在一年一度的滿族風情節,游人如織,景區年接待游人達50多萬。
赫圖阿拉城歷史
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努爾哈赤從舊老城費阿拉遷居于此,后金天聰八年(1634年)改稱興京,后人又稱其為老城。老城位于永陵東南八里,蘇子河與二道河匯合處的左岸山崗上。有內外兩城。內城周長五里,有南、北、東三個城門;外城周長九里,有南三門、 北三門、東二門、西一門。城墻高七尺,土石雜筑。內城住的是努爾哈赤的家屬和親族,外城住的是 八旗兵丁,城外住的是各種工匠,有二萬多戶。
內城現存“尊號臺”遺址,是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的地方。 正白旗衙門在內城的東側,保存得較為完好。關帝廟,位于南門內西側,為努爾哈赤在位時所建,現已經過翻修。皇寺(地藏寺)已經荒廢,僅存滿漢文碑刻、銅鐘及礎石。古井位于城內最低處,井水甘甜,長年不竭,是內城唯一的一口水井,至今當地人仍在飲用。內外城的城墻、城門還 在,仍可供旅游者登臨懷古。 赫圖阿拉作為后金的第一個都城,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現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赫圖阿拉城主要景點
汗宮大衙門
汗宮大衙門 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攢尖式建筑,是當年努爾哈赤登基稱汗的地方,始建于1603年。
1616年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在這里登基稱汗,定國號為后金,年號為天命。 努爾哈赤在這里運籌帷幄,發號施令,治理國政,研究軍機,接納降臣,為進軍遼沈統一東北女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焚香告天,誓師伐明。第二年(1619年2月),明朝派八萬兵馬號稱47萬大軍圍攻赫圖阿拉,當時努爾哈赤僅有6萬兵馬。權衡敵我后,采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以少勝多打敗明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大戰。努爾哈赤在這里定都之后,并沒有滿足現狀,他先后遷到界凡城、薩爾滸城,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定都沈陽,在這些都城當中赫圖阿拉故城被稱為老城。
汗宮大衙門 大殿正中央擺設努爾哈赤登基稱汗的寶座,寶座前是努爾哈赤批閱奏折的龍書案,在龍書案的東西兩側有鶴銜蓮花蠟臺、熏爐和香亭。寶座左右兩側擺放著八旗,八旗在后金時期不僅是八面領兵打仗的旗幟,而且是努爾哈赤屬下八個軍政合一的組織,努爾哈赤在1601年創正四旗:黃、紅、白、藍,到1615年又增創鑲四旗,合為八旗,八旗組織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容生產、政權、軍事為一體,平時為民戰時為兵,當時努爾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統帥,獨自統領正黃、鑲黃兩黃旗,而皇太極是正白旗旗。后來正黃、鑲黃、正白就變為上三旗,在八旗中地位相對來講高一些,八旗又可為左翼和右翼,左翼是正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指鑲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按五行相生相克排列,兩黃旗位于正北,取土克水;兩白旗位于正東,取金克木;兩紅旗位于西,取火克金;兩藍旗位于南,取水克火之意。八旗的位置是不能顛倒的,當年努就是坐在這里發號施令,接受貝勒大臣朝拜,也制定了一系列適國情、順民意的政策,為以后進軍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汗王寢宮
汗王寢宮 位于汗宮大衙門東側,四間建筑,東一間是汗王和大妃的寢室,西三間是汗王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
據史料記載,汗王和大妃冬天睡在南炕,夏天睡在北炕,對面炕擺有炕桌、火盆是汗王吸煙品茶的地方,西間有南北西三面相連的萬字炕,滿語稱它為突瓦,它有兩個作用,一方面可以解決坐臥起居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炕面散熱來取暖。關于這種萬字炕還有一個講究:當您去一個滿族人家的時候,您千萬要記住一點,您可以坐在北炕,也可以坐在南炕,但千萬不能坐西邊的小炕,因為滿族人是一般都是在西邊供奉祖宗神位,為了表示尊敬不能擺放任何雜物,而且任何人都不能坐。西墻上的黃布叫黃幔,下面就是神龕。
清朝的家祭分朝祭和夕祭,朝祭時里面掛關公的畫像,滿族人視關公為保護神,夕祭時里面掛“佛托”他*的神偶。在大祭時都要請薩滿,薩滿人頭戴神帽,腰系神鈴手拿神鼓,口唱神歌,回旋起舞,在這同時要準備一頭純黑色的豬綁在神案上,將酒燒熱了后往豬耳朵里灌,豬耳朵受到熱酒刺激,頭會猛烈搖動,嘴里發出聲音,就說已把神請到了,而且領牲了,然后把豬殺了洗干凈,切成四四方方的塊放在北面兩口大鍋里面煮,煮的時候用白水煮肉不放任何佐料,煮熟之后放在供桌上的供槽里面供,供完了之后參加祭祀的人一起來吃,在過去吃的時候也不沾佐料。
正白旗衙門
正白旗衙門 地處汗宮大衙門東側高臺上,是一處青磚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正白旗衙門是正白旗旗主處理旗內軍、政等事務的辦公場所,昔日皇太極領正白旗。現存正房五間是遺存下來的原始建筑。室內明間恢復了原貌,東西次間、稍間為皇太極與孝莊文皇后展。東廂房展八旗甲胄與滿族興起,東廂房為滿族工藝品展。
汗王井
汗王井位于內城中部,正白旗衙門崗下西南方。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見底,清爽甘甜,嚴冬不封,酷暑清涼。被譽為“千軍萬馬飲不干”的汗王井。此井為赫圖阿拉故城內唯一一口水井,自古以來,城內軍民皆用此水。因努爾哈赤在此城“建元稱汗”,故得名“汗王井”。關于此井有諸多神奇的傳說。
汗王井略呈長方形,以色木、柞木成井字疊壓,自井底至地面,井內徑1.1米,柪木直徑20—30厘米,井口以四塊木板圍成長方形井裙1.21×1.3米,高出地面約30厘米,裙板厚約8厘米。是迄今為止我國十分罕見的一眼古代木構泉水井。
塔克世故居
塔克世故居 是努爾哈赤的出生地,1559年努爾哈赤就出生在草房的正房里面。整個建筑體現滿族民居的特點,“口袋房,萬字炕,煙筒出在地面上”。口袋房是東面開門,進屋之后往西走整個房屋就像口袋一樣,這主要是為了讓室內保持恒溫狀態,萬字炕這樣南西北三面相連的炕,這種炕不僅可以解決居民坐臥起居問題,而且可以通過很多的炕面,使室內溫度提高。“故居”展示了昔日的滿族人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以“三大怪”最具特色,第一怪:窗戶紙糊在外;第二怪:養活孩子吊起來;第三怪:大姑娘叼煙袋。
文廟
文廟是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修建的七大廟之一,也叫孔廟,是清代第一座孔廟。一個滿族的首領對漢民族的文化先師如此虔誠,其目的是為了政權的統治的需要。 努爾哈赤為加速后金政權封建化的進程,采用宗教手段,廣泛地吸收融合中原漢文化,對儒教漢文化推崇備至,赫圖阿拉故城建城不久就在內城東南隅高阜上修建了文廟。當年的文廟規模宏大雄偉壯觀。但已在戰爭中毀掉,我們所見到的這座文廟是在2002年在原址上按原貌復建的。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內祀至圣先師孔子,配祀復、述、宗、亞四圣及閔、冉等十二先賢。東西房供奉先儒77位,先賢79位。大成殿后有崇圣祠三間,供奉先師祖先。供奉著先儒77位;先賢79位。文廟曾為滿族吸收漢文化立下了不朽功勞。當年,這里芹澡輝煌,鐘鼓齊唱,香煙燎繞,善男信女拜謁不絕。
普覺寺(關帝廟)
位于赫圖阿拉故城內城南門里路北偏西20米左右,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是后金國初七大廟之一,是清代第一座關帝廟,是赫圖阿拉故城現存的主要古建筑群之一。它反映了滿族人的宗教信仰與建筑藝術、繪畫藝術、雕塑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廟垣東西寬35米,南北長51米,占地1,785平方米。二進院落,原建筑由前至后依次為馬殿(山門)、鐘鼓樓、關帝殿、東西配房(講經堂、廚房、客堂)、佛殿、東西禪堂9座建筑,建筑面積593.43平方米。山門前有旗桿石。 馬殿,即山門,硬山式青磚瓦建筑。面闊3間8.5米,進深6.5米,建筑面積55.25平方米。明間為穿堂門,東西次間是關羽坐騎,殿頂有吻獸飾件。馬殿東西兩側設角門兩座。
鐘鼓樓,位于廟垣東南、西南角,歇山式方臺方形建筑,邊長4.85米,建筑面積23.52平方米。東為鐘樓,西為鼓樓。
關帝殿,位于前院正中,面闊三間10.90米,進深10.20米,建筑面積111.18平方米。硬山式青磚瓦建筑,殿頂有吻獸飾件,有前后廊步,三步垂帶式臺階,臺基東西9.6米,南北10米。殿中供俸關羽摞須持兵書坐像,東次間塑馬良、關平,西次間于吉、周倉,均為侍立像。
東西配房,位于關帝殿前東西兩廂,各三間硬山式建筑。面闊11米,進深6.5米,建筑面積71.50平方米。東為廚房與客房,西為講經堂。 佛殿,是最后一層殿,乾隆三十三年(1768 )增建,硬山式青磚瓦建筑,殿頂有吻獸飾件。面闊五間17.60米,進深9.20米,建筑面積161.92平方米。有前廊,后廊步闊在室內。明間供釋迦佛,左右塑文殊、普賢菩薩;東次間塑觀音;西次間塑地藏王。東西稍間皆以墻隔為獨立間,東塑九圣神及十八羅漢;西塑三霄娘娘。
禪堂,在佛殿前東西兩側,乾隆三十三年(1768)增建,硬山青磚瓦建筑。面闊2間5.6米,進深6.7米,建筑面積37.52平方米。 1986年,由省、市撥款維修,恢復原貌。大雄寶殿(后殿)5間,由塑:中為釋迦牟尼,其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東間供觀世音菩薩,西間供地藏王菩薩。五尊佛的塑像金光燦爛,佛光普照。廟宇的全部建筑已翻建一新,山門與院墻全部新建,使其成為遼東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
神龍二目
汗宮大衙門西側,一處深潭,面闊水幽,荷香四溢,金鯉滿池:東側陡坡下,清水粼粼,魚荷斗勝。西潭東池景色怡人,汗宮大衙門好似龍頭,兩弘碧水左右輝映,恰如龍目,故有“神龍二目”之美譽。
啟運書院
啟運書院 位于文廟西側,是清朝的第一座官辦學府,為后金及清朝初時期培養了大批創業精英。書院當時的師資水平很高,都是由大清名士親自任教,如盛京的恒志元、安徽的魯進人等,八旗子弟及漢蒙兒童爭相入學但在光緒21年書院毀于日俄戰爭。如今看到的學房、師房、書房、膳房都是在1999年縣委、縣政府對其恢復的歷史原貌。
皇寺
皇寺即皇家寺廟,泛指地藏寺、顯佑宮。地藏寺、顯佑宮是后金時期七大廟宇當中的兩座。
地藏寺
地藏寺 是清代遼東地區著名的佛教圣地。清末與顯佑宮同時毀于日俄爭戰之兵火,1998年恢復原貌。地藏寺主要建筑有山門中殿、后殿和東西配殿及鐘樓、鼓樓組成。中殿為“大雄寶殿”正中安奉釋迦牟尼,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釋迦牟尼前下方左為迦葉,右為阿難。東西塑十八羅漢。地藏王供奉于后殿,地藏菩薩之左為道明,右為閔公,東西為十殿閻君及牛頭馬面。東配殿為延壽堂,內供藥師佛,是吉祥如意修德延壽之堂。西配殿是功德堂,內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超度亡靈之所。努爾哈赤之所以修建地藏寺,主要是用以維護自己統治的需要。
顯佑宮
顯佑宮 位于地藏寺之西側,是清代遼東地區非常著名的道教宮觀,內有玉皇閣、龍虎殿、三官殿、敕建碑、香亭等等,是二進式建筑群,建筑古樸典雅,神氣充盈,彩繪輝煌。初建時名為玉皇閣,順治十五年重新敕建,更名為顯佑宮。龍虎殿內安奉孟章神君(青龍神)和監兵神君(白虎神),同為道教廟宇守護道觀山門的神靈。道教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護衛神靈,被稱作四方四神,廣泛用于軍隊列陣,視為軍隊的保護神。努爾哈赤之所以建此宮其意,就是想祈求神靈庇佑他的八旗部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地藏寺與顯佑宮僅一路之隔,這種佛教與道教毗鄰而居,為國內較罕見。《興京縣志》中曾記有“興京八景”,其中一景就是“皇寺晚鐘”。夕陽西下,皇寺樓閣半隱,古木參天,清悠的鐘聲在林間傳響……
博物館
滿族民俗博物館 是我國第一家以展示滿族民俗為主的博物館,該館建于2000年,2002年一期工程建成并對外開放,它坐落于風光旖旎的赫城湖畔,與后金皇家寺廟顯佑宮和地藏寺相毗鄰。館內主要展示獨特的滿族歷史民俗、文物資料等。
文化長廊
滿族歷史文化長廊,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中華滿族風情園內,建于2002年,是我國目前最長的半封閉式壁畫長廊。長廊全長560延長米,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有503幅畫面。包括滿族源流,女真各部統一,努爾哈赤崛起;大清帝國建立,清軍入關,統一全國,明王朝的滅亡。展示了努爾哈赤一生中的豐功業績和滿族發展的恢宏歷史畫卷。
滿族老街
滿族老街坐落在赫圖阿外城東南全長150余延長米,是后金時期周邊地區商賈與建州女真進行集市貿易的場所。目前是赫圖阿拉故城景區內最大的一處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商業活動區。街內兩側牌匾林立,商號旗幡飄揚,茶館、酒肆、皮張店、馬具店、魚莊、米店、滿藥鋪、綢緞莊、絲棉店,宗教用品店、鐵匠鋪、雜貨鋪、馬市熱鬧非凡,有野山貨,松籽、蘑菇、山梨、山里紅、榛子、核桃一應俱全,滿族小吃琳瑯滿目。店鋪鱗次櫛比,商販熙攘攘,叫賣聲不絕屢耳。
赫圖阿拉故城址
赫圖阿拉,位于遼寧永陵東南4公里,滿語意為“橫岡”。明萬歷31年(1603年),努爾哈赤從舊老城費阿拉遷居于此,后金天聰8年(1634年)改稱興京,作為后金的第一個都城,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赫圖阿拉城實用信息
門票
成人票60元;6周歲(含6周歲)以下和身高1.3米以下兒童及7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票;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及60-69周歲老年人30元。
開放時間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00-17:0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00-16:00。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
從沈陽或撫順乘坐大客直達新賓永陵鎮下車,坐小客約五公里即到。
外部交通
自駕
1、吉林通化市-通化縣-新賓旺清門-崗山森林公園-新賓縣城-赫圖阿拉城。
2、沈陽市-撫順市-新賓縣南雜木鎮-木奇鎮-猴石森林公園-啟運樹-和睦森林公園-清永陵-赫圖阿拉城。
3、本溪市-本溪縣-堿廠-新賓葦子峪鎮-赫圖阿拉城。
4、鐵嶺市-新賓南雜木鎮-木奇鎮-啟運樹-猴石森林公園-蘇子河古勒漂流-和睦森林公園-清永陵-赫圖阿拉城。
火車
從沈陽或撫順乘坐火車到新賓永陵鎮,然后坐到赫圖阿拉老城的小客;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4971.html
赫圖阿拉城在哪里?赫圖阿拉城屬于哪個省?赫圖阿拉城在哪個省?
相關赫圖阿拉城,赫圖阿拉城在哪里,赫圖阿拉城屬于哪個省?赫圖阿拉城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