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源回族自治縣,門源回族自治縣在哪里,門源回族自治縣在哪個省
門源回族自治縣在哪里?門源回族自治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門源回族自治縣在哪個省?
門源回族自治縣旅游,門源回族自治縣在哪里,怎么走?
門源回族自治縣,隸屬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地處海北藏族自治州東部,屬高原大陸性氣候,行政區(qū)域總面積6902.26平方千米。 門源縣,原名“亹源”(亹,mén),因“亹”字書寫起來太過復(fù)雜,后統(tǒng)一簡化為同音字“門”。秦代,為羌人故地。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shè)置門源縣,屬青海省管轄。截止2022年10月,門源回族自治縣轄4個鎮(zhèn)、8個鄉(xiāng),另轄2個鄉(xiāng)級單位, [18]縣人民政府駐浩門鎮(zhèn)。 門源回族自治縣是“環(huán)西寧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連接“河西走廊”旅游線的必經(jīng)之地,境內(nèi)景點主要有祁連山下金牧場皇城大草原、夏都第一峰崗什卡雪峰、“花海鴛鴦”景區(qū)、百里油菜花海等。
門源回族自治縣簡介
門源回族自治縣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距省會西寧150千米,距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駐地250千米。北負(fù)祁連山脈,南依達(dá)坂山。面積6902平方千米。2004年總?cè)丝?5萬人,少數(shù)民族占51.82%。有回、漢、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1929 年設(shè)門源縣,1953年成立門源回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門源回族自治縣。

門源回族自治縣
地形復(fù)雜,平均海拔2866米,山、、臺、丘、溝、谷、川、灘兼有。屬高原亞寒帶氣候,1月均溫-13.4℃,7月均溫11.9℃,年均降水量520毫米。有水資源21.43億立方米。有煤、銅、金、鐵、鉛、鋅及稀有金屬等16種礦產(chǎn)資源。尤以煤分布廣,探明儲量 5500 余萬噸。農(nóng)牧產(chǎn)品有油菜籽、青稞、小麥、馬鈴薯、浩門馬、牦牛。
縣人民政府駐浩門鎮(zhèn),郵編:810300。代碼:632221。區(qū)號:0970。拼音:Menyuan Huizu Zizhixian。 地處祁連山系東端,地形復(fù)雜,高差懸殊。北部祁連山麓群峰聳立,南部達(dá)板山高拔陡峻,大通河谷地較平坦。大通河自西向東流徑全境,寧纏河、老虎溝河、討拉河等28條大小河流匯入大通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溫-5℃,年降水量518毫米。
門源回族自治縣轄4個鎮(zhèn)、7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浩門鎮(zhèn)、青石咀鎮(zhèn)、泉口鎮(zhèn)、東川鎮(zhèn)、皇城蒙古族鄉(xiāng)、蘇吉灘鄉(xiāng)、北山鄉(xiāng)、西灘鄉(xiāng)、麻蓮鄉(xiāng)、陰田鄉(xiāng)、仙米鄉(xiāng)、珠固鄉(xiāng)。
門源回族自治縣歷史沿革
秦代,為羌人故地。
兩漢、三國,為西平郡轄地。東晉十六國時,先后屬前涼、后涼、南涼、北涼五國屬地。
南北朝時,為鮮卑族吐谷渾人牧地。
隋、唐,屬鄯州轄地,后被吐蕃占領(lǐng)。
宋時,為涼州吐蕃六谷部、西夏、河湟吐蕃唃廝啰等地方政權(quán)和宋王朝交替統(tǒng)治。
元代,為章吉附馬封地,屬西寧州管轄。隨同蒙古軍隊東來的部分"西域親軍",屯耕牧養(yǎng)留居門源。
明洪武六年(1373年),馬步駐軍實行"上馬為軍、下馬從耕",開始從事種植業(yè)生產(chǎn)。明末,為蒙古族麥力干牧地。
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軍平定羅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置大通衛(wèi)。次年筑大通城(今門源縣城)。乾隆九年(1744年),移大通衛(wèi)于今大通有到城關(guān)鎮(zhèn)。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衛(wèi)為縣,門源系大通縣屬紅山、永安兩堡。
民國十八年(1929年),由大通縣劃出北大通的紅山堡、永安堡和祁連八寶、阿力克一帶,西寧縣劃出仙米寺、珠固寺屬一帶地方,設(shè)置門源縣,屬青海省管轄。
1949年9月10日,門源解放,同年9月16日,成立門源縣人民政府。
1953年12月19日,建立民族區(qū)域自治政權(quán)門源回族自治區(qū)。
1955年6月,改名為門源回族自治縣。
門源回族自治縣行政區(qū)劃
區(qū)劃沿革
2000年,門源回族自治縣轄2鎮(zhèn)、13鄉(xiāng)(其中1個民族鄉(xiāng))。各鄉(xiāng)鎮(zhèn):浩門鎮(zhèn)、青石咀鎮(zhèn)、皇城蒙古族鄉(xiāng)、蘇吉灘鄉(xiāng)、大灘鄉(xiāng)、北山鄉(xiāng)、西灘鄉(xiāng)、旱臺鄉(xiāng)、泉溝臺鄉(xiāng)、麻蓮鄉(xiāng)、陰田鄉(xiāng)、東川鄉(xiāng)、克圖鄉(xiāng)、仙米鄉(xiāng)、珠固鄉(xiāng)。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復(fù):撤銷東川、克圖2鄉(xiāng),合并設(shè)立東川鎮(zhèn);撤銷旱臺、泉溝臺2鄉(xiāng),合并設(shè)立并命名為泉口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地設(shè)在原旱臺鄉(xiāng));撤銷大灘鄉(xiāng),并入青石嘴鎮(zhèn)。
2013年,門源回族自治縣轄4個鎮(zhèn)、7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4個居委會、109個村(牧)委會。
區(qū)劃詳情
截止2022年10月,門源回族自治縣轄4個鎮(zhèn)、8個鄉(xiāng),另轄2個鄉(xiāng)級單位。縣人民政府駐浩門鎮(zhèn)。 浩門鎮(zhèn)、青石咀鎮(zhèn)、泉口鎮(zhèn)、東川鎮(zhèn)、北山鄉(xiāng)、麻蓮鄉(xiāng)、西灘鄉(xiāng)、陰田鄉(xiāng)、仙米鄉(xiāng)、珠固鄉(xiāng)、蘇吉灘鄉(xiāng)、皇城蒙古族鄉(xiāng)、門源監(jiān)獄、門源種馬場。
門源回族自治縣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門源回族自治縣,隸屬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地處海北藏族自治州東部,東北與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肅省天祝、肅南、山丹縣接壤,南接青海省大通、互助縣,西與本州祁連、海晏縣毗鄰。縣人民政府駐地距省會西寧150千米,距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駐地250千米,行政區(qū)域總面積6902.26平方千米。
地質(zhì)地貌
門源回族自治縣地處祁連山系東端,地形復(fù)雜,高低懸殊、北部冷龍嶺群峰聳立,南部達(dá)坂山層巒疊嶂,大通河谷地勢平坦、具有南北高山相擁,中間平坦開闊,西部中低山丘陵灘地相間,東部兩山合攏峽谷縱橫的地貌特征,地形整體上呈西北高、東南低:南低北高,東西長,南北短,東窄西寬的鋸齒狀境域。縣境內(nèi)山地占72%,盆地占28%,最高的冷龍嶺崗什卡峰海拔5254.5米.最低的珠固寺溝口海拔2388米,相對高差2866.5米。
氣候
門源回族自治縣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地處中緯度西風(fēng)帶區(qū),具有典型的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qiáng)、晝夜溫差大等高原寒溫濕潤性氣候特征。冬半年受來自西伯利亞干冷氣候影響,氣候比較寒冷干燥。夏半年受孟加拉灣的西南暖濕氣流影響,氣候涼爽濕潤。具有春季多雪多風(fēng),夏季涼爽多雨,秋季溫和短暫,冬季寒冷漫長的特點。全年日照時數(shù)2264.8~2739.8小時,年太陽輻射130.68~154.0千卡/平方厘米,氣溫日較差11.6℃~17.5℃,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水量517.6毫米,年蒸發(fā)量1102.0毫米。
水文
門源回族自治縣有大通河自西向東流徑全境,寧纏河、老虎溝河、討拉河等28條大小河流匯入大通河。
門源回族自治縣歷史文化
民族文化
門源回族自治縣歷史悠久。多處出現(xiàn)的卡約文化、辛店文化古村落、古墓遺址說明,早在3000年前,在這塊土地上就有古老的羌、戎等先民繁衍生息,從事以牧業(yè)、狩獵為主的生活。是“絲綢之路”的輔道,也是青海省的“北大門”。是古老的黃河文明早期發(fā)祥地和傳播地之一,自古以來游牧文化和農(nóng)耕文化在此融合,絲綢之路、甘青通衢在此交匯,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此交融。
門源回族宴席典
宴席曲是純粹的回族音樂。門源回族把結(jié)婚辦喜事稱為“吃宴席”,專門在婚禮宴席上演唱的曲子叫宴席曲,它是熱鬧而隆重的婚禮上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傳的“散曲”演變而來,長于敘事,并且載歌載舞,生動活潑,伴有舞蹈動作。 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調(diào)的色彩,同時,又吸收了中國西部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其曲調(diào)風(fēng)格幾乎涵蓋了西北民間音樂的特點,并且保留著元、明、清時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風(fēng)貌。它是研究回族的歷史、風(fēng)俗習(xí)慣、語言文學(xué)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資料,是一份非常珍貴的口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門源縣內(nèi)已收集到流傳在當(dāng)?shù)氐难缦舶耸喾N。
藏族服飾
門源華熱藏族的衣著,保留著游牧者袒露一臂、長寬大的特點,追求精美、華貴的古風(fēng)。高級藏袍用的是錦緞掛面的白羊羔皮衣,貼身的內(nèi)衣叫“晚裘”,使用金、銀、銅等金屬紐扣;袖子往往長出手指一市尺左右,長出部分平時卷起,在跳舞時放下。男式內(nèi)衣多為白色,年輕婦女的時髦款式則是粉紅內(nèi)衣配以翻著寬厚白羊羔皮領(lǐng)的黑面緞袍。
藏袍不但講究邊飾,還要配飾腰帶、火鐮盒、銅制裝針筒、藏刀、禮帽、牛皮藏靴以及用黃銅和白銀制作的各種飾物,婦女們的長辮上還綴滿了銀元、象牙制品、貝殼、玉石以及大大小小反扣著的銀碗。門源藏族華熱服飾是研究門源藏族文化的一扇亮麗的窗戶。
門源回族自治縣風(fēng)景名勝
旅游資源主要有“三大版塊”的高原自然風(fēng)光和遍布全縣的眾多歷史、人文景觀組成。縣城東部有全省面積最大的仙米天然林區(qū),中部有堪稱高原奇觀的百里油菜花海;西部有蘇吉、皇城為主的大草原風(fēng)光;境內(nèi)有聞名遐邇的花海鴛鴦、鸞城翔鳳、朝陽涌翠、冷龍夕照、駱駝曲流、獅子崖古八景;有東川、克圖的卡約、辛店文化遺址、浩門古城(宋代)、旱臺紅山三角城(漢代)、克圖三角城(宋代)、金巴臺古城(唐代)、完卓古城(西夏)、邊墻(明代)、崗龍巖雕(東晉)等眾多的歷史古跡;有70余座清真寺及仙米、珠固古佛寺,亞洲第一高位大坂山隧道、“水電走廊”壩區(qū)風(fēng)景等眾多的現(xiàn)代人文景觀。
門源油菜花節(jié)
每年的7月18日—25日,舉辦門源油菜花節(jié),是門源縣最重要的節(jié)日。屆時于風(fēng)景迷人的古城臺舉辦青海特有的花兒會場,男女老少齊聚城臺。共同欣賞這七月帶給人的金色大地 七月的門源是人間天堂。純凈的藍(lán)天白云舒卷蒼鷹盤旋;遼闊的草原草青花紅,牛羊如云;仙米林區(qū)群嶺竟秀,萬木爭榮;60萬畝油菜花形成的百里油菜花海成就了博大壯闊的特有奇觀。
皇城草原
甘肅省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區(qū)位于祁連山東段冷龍嶺北坡,南與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毗鄰,北接永昌、武威縣,東連天祝藏族自治縣,西靠山丹軍馬場。東西長95千米,南北寬72千米,總面積3725平方千米,海拔在2500米到4500米之間(旅游要服用攜氧片,抗高反)。境內(nèi)大部分地域?qū)贊駶櫳降夭菰瓪夂颉?皇城一帶,歷史上與山丹軍馬場的前身--大馬營草灘同屬一體,清末民初,政局動蕩,逐漸形成周邊民眾遷入定居的局面,成為回族、藏族聚居區(qū)。
皇城區(qū)東灘鄉(xiāng)皇城河邊的一座清真寺。雖然皇城的回族人數(shù)只占總?cè)藬?shù)的百分之二,但這座清真寺居然像模像樣,赫然矗立在草原上,顯得十分醒目。
皇城故址
在皇城灘北部,皇城河?xùn)|邊的草灘上,有一處古城跡址,這就是"皇城故址"。皇城區(qū)及皇城灘皆因其而名。 據(jù)《永昌縣志》記載,這里原是元朝永昌王官殿,元至元年間(1335-1340)永昌王遷都今永昌縣,此城遂成避暑行官,現(xiàn)遺址存南北二城、南城稍小較巍峨,北城較大,但坍塌較嚴(yán)重。二城相距200米,皆坐北向南,夯土板筑而成 。 南城東西長320米,南北寬300米。城防結(jié)構(gòu)頗復(fù)雜。門開南垣正中,城垣四周每邊筑有圓形土墩5座,墩距約50米,城四角亦有圓形角墩各一。城周設(shè)護(hù)城河兩道,外河寬9米,皇城草原內(nèi)河寬10米,河岸呈凹凸相吻之齒狀,為護(hù)城河之所罕見。而圓形角墩亦為少有,體現(xiàn)出迥異于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情趣。
皇城灘
發(fā)源于冷龍嶺鐵礦溝的東大河又稱為皇城河,它流經(jīng)皇城境內(nèi)的長度為65.8千米,皇城河的中、下游流經(jīng)的寬闊的草原,即為皇城灘,這里因地勢低,灌溉方便,而發(fā)育了農(nóng)業(yè)。整個皇城區(qū)乃致于全肅南縣僅有的兩個純農(nóng)業(yè)村莊就坐落在這里,牧業(yè)村的冬圈也大多在這片灘上。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nèi)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wǎng)!請繼續(xù)關(guān)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wǎng))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5122.html
門源回族自治縣在哪里?門源回族自治縣屬于哪個省?門源回族自治縣在哪個省?
相關(guān)門源回族自治縣,門源回族自治縣在哪里,門源回族自治縣屬于哪個省?門源回族自治縣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tuán)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tuán)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tuán)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tuán)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