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縣古城,灌縣古城在哪里,灌縣古城在哪個省
灌縣古城在哪里?灌縣古城屬于哪個省哪個市?灌縣古城在哪個省?
灌縣古城旅游,灌縣古城在哪里,怎么走?
千秋都江堰不僅造就了一個水旱從人的錦繡天府,并且孕育了一座上善若水的灌縣古城。灌縣古城始于南北朝后魏時期,與聞名遐邇的世界遺產、5A級景區——都江堰景區,山水相連、景城相依,其山色蒼翠、水色靈動、五河競流、舉目如畫。
灌縣古城
灌縣古城簡介
都江堰市古城區東至都江堰大道一環路口、南至公園路外江河堤、西至玉壘關城門洞、北至建設路,幅員面積2.86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8724人。在“5﹒12”特大地震中,都江堰市古城區受到了嚴重破壞,為更好地搶救、修復、保護、挖掘和傳承古城區歷史文化底蘊,實現居住和業態的可持續發展,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本著“保護遺產、傳承文化、完善設施、提升業態、完善設施、居民受益”的原則實施了灌縣古城恢復重建,歷史得以延續,文化得以宏揚。轄區內保留了與水文化密切關聯的文物古跡和不同時期建筑風格的古巷深院和公共建筑,延續了純樸的民風民俗,是都江堰兩千年來滄桑變化的見證。
在打造灌縣古城的過程中,古城區管委會按照“以水為魂、以文為脈、以商為道、以游為本”的16字打造方針,確立了一山一水一古城的空間格局,游山拜水逛古城的游玩方式,并將著力把古城區打造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我市繼青城山、都江堰之后的第三張世界級旅游名片。
灌縣古城歷史沿革
(一)都江堰市古城區素有“小成都”之美名
滄桑滿目的灌縣老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秦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竣工,更帶來了川西平原空前的繁華盛世,使灌縣城更加璀璨奪目。
據史料記載,都江堰市古城區(即灌縣老縣城,現灌口鎮)的設置始于南北朝后魏時期(386-557年),劉宋時(420——479年)灌口鎮為汶山郡治所在地,唐武德元年(618年)為盤龍縣治治所。
老灌縣城是省城至阿壩州的咽喉要地,茶馬古道的起點,是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商旅驛站,商業貿易十分發達。史料記載,清代至民國時期,阿壩州等地出產的山貨、藥材主要在此銷售,蟲草、貝母、鹿茸、麝香等銷量巨大;本地特產的川芎、澤瀉和茶葉也在縣城行銷。歷史上由于灌縣各種經貿業發達,帶動餐館、旅店、茶肆、酒樓、布莊、錢莊等業隨之興隆,古城內外店鋪林立、繁榮興旺、商賈往來、不絕于斯,素有“小成都”之稱。
(二)都江堰市古城區占據四川西部“西來第一門戶”地位
歷史上的灌縣名稱更迭多變,曾叫湔縣、堰官縣、汶山縣、永康軍、灌州、導江縣、青城縣等。而古城區灌口鎮曾為州、郡、縣治所。《灌記初稿》載:“沿革雖易,而形勢之勝,實西來第一門戶。”——即老灌縣名稱雖多變,但卻始終在四川西部占據了 “西來第一門戶”的重要地位。
唐宋時期,邑人以巨木植于城周,形成柵欄,以保城池安全。宋代元祐年間(1086—1093年),永康軍判官劉隨使百姓環城密植楊柳數十萬株,形成柳樹屏障以護城池。此時城址大致為今內江以北,楊柳河以西,北街與外北街口以南,玉壘山以東的范圍內。至明代洪武(1368—1398年)年間東城墻擴展至今建設路一帶,弘治(1488—1505)中,知縣胡光筑土砌石成墻,高一丈六尺,周八里,計一千四百四十丈,城墻東、南、西、北設宣化、導江、宣威、鎮江四門,奠定縣城格局,城區大致東至今建設路,南起內江以北,西騎玉壘山脊,北至北街與外北街十字口的范圍內。此后六百年來,“雖時事迭更,而山川不易”,一直保持至民國時期。
1994年1月4日,都江堰市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灌縣古城景點介紹
(一)南橋
南橋位于城區南門外,橫跨內江,始建年代不詳。元時稱凌云橋,曾為“繩橋”。清光緒四年(1878年)四川總督丁寶楨、縣令陸葆德用大修都江堰余銀建石柱木構廊橋,名“普濟橋”, 寓“普濟眾生”之意。其后,南橋歷經戰火、水災,幾番毀建。1958年水毀重建后,更名為“南橋”。1979年政府撥款重建,橋頭、橋身、橋廊飾以彩繪、雕塑。 2009年南橋加固維修,飛檐翹角,雕梁畫棟,被譽為“天府第一橋”“西蜀第一橋”“雄踞江源第一橋”。
(二)明城墻
在古代灌縣為“川西鎖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西街乃茶馬古道起點,西關為通往松茂地區的咽喉要塞。唐代大中十年(856年),劍南西川節度使白敏中在城西修筑了玉壘關,以防吐蕃入侵。唐宋時,縣城無城墻,以巨木為柵,后永康軍判官劉隨率眾環植楊柳,使相連屬,以為城界。明太祖洪武年間,緣山傍水,筑土為墻,弘治中期,知縣胡光在土墻外包砌條石,今存宣威門、玉壘關和西街數百米古城墻殘垣。
(三)松茂古道
松茂古道,又稱“灌松茶馬古道”,南起西街,沿岷江河谷,北至松潘縣城,全長七百余里。是北連甘、青邊區,南接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軍事要道,亦為溝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重要走廊和連接藏、羌、回、漢各族人民的紐帶。現都江堰景區內的松茂古道,系灌松茶馬古道僅存和保存完好的起始段。
(四)董壽平舊居
董壽平(1904--1997)著名畫家,山西洪洞人。1931年畫作問世即蜚聲京華。1939年抗戰中,董壽平避亂成都,后遷居灌縣,就借住我們西街的一個姓閭的家中,仿杜甫草堂命名“玉壘草堂”,后遷居北街中段魯家,他在灌縣一住12年,1951年才舉家遷往北京。董壽平旅灌期間與于右任、謝無量、張大千、徐悲鴻等當世大家常經來切磋學問,探討藝事。他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畫作,并多次在重慶義賣,支援抗戰。新中國成立后,供職北京榮寶齋,曾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在畫界享有“董梅”、“壽平竹”、“黃山巨擘”之雅譽。現在,打造完成的董壽平舊居及其畫作、書法作品、信件、照片等將免費供人參觀。
(五)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古城區南街,始建于明末,清初重建。占地面積1445平方米,建筑面積1064平方米,大殿為木結構,三重檐四角攢尖頂穿逗梁架,進深4間,21.4米,高9.5米,石作素面臺階,有垂帶路跺,是以禮拜堂為中心的四合院建筑,禮拜堂所懸掛匾額“世守良規”為清果親王題書。該寺為回族同胞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懋功寺,又名寶瓶清真寺位于西街老城墻外寶瓶巷中段,建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系遷居灌縣的懋功縣(今小金縣)伊斯蘭教徒集資所建。現存建筑主要有正門、左右廂房、禮拜殿等。主要建筑均有寬敞的柱廊,外墻具有中亞建筑風格,外觀具有中西合璧特點,是都江堰市保存較好、具有濃郁時代特色的建筑群之一。
(六)水利府
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機構的設置可追溯至秦漢時期。清時,為成都水利同知署或知事署,簡稱“水利署”,俗稱“水利府”。官階同于或高于知縣。清時,水利官員不僅有維護和管理水利工程之責,還有辦理水務案件之權。凡破壞水利工程或因用水而發生糾紛的案件由水利官員進行審判。抗戰期間,水利官員遷出辦公,水利府易為民宅,現僅存大殿和遺址。目前,已按清代規制和布局已完成水利府復原,并進行展陳打造。
(七)城隍廟
城隍廟位于玉壘山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代兩度被毀。光緒四年(1878年)知縣陸葆德主持重建。主要建筑有主殿十二重,配殿六重,牌坊五座,塑城隍塑像和民間傳說中“陰曹地府”、“十八層地獄”中的場景。1978年,灌縣人民政府重修城隍廟,塑灌縣民間傳說中都江堰治水故事場景。城隍廟十殿建筑群被列為清華大學建筑教科書的典范作品,在過去,虔誠善良的老百姓紛紛到城隍廟進香拜神、祈求庇護,歷來香火興盛。近期,玉壘山區域城隍廟、娘娘殿、魁星殿、四大天王殿、小擂鼓坪等景點已免費向游人開放。
(八)玉壘閣
(九)文廟公園
灌縣文廟始建于五代時期(約907年),系祭祀孔子專祠,由邑紳捐資修建。初建時稱“孔廟”,廟址在城西盤龍山麓,歷宋、元兩朝。明洪武初(約1368年)遷至城東楊柳河東岸,改稱“文廟”。明末毀于戰火。后經多次修建,至光緒七年(1881年)全部完成文廟所有建筑群。1929年,文廟改建為縣立初級中學校;1952年,改灌縣中學(后遷址)。目前,按清代規制和布局已進行復原,文廟主殿——大成殿正門上有“萬世師表”匾額,為康熙御筆,大殿正中供奉孔子,設“大成至圣先師之位”,文廟內古柏、巨楠、銀杏、蒼松等高大挺拔的百年老樹點綴其間。下一步將與臺灣國學書院合作打造國學基地
(十)魁星閣
魁星閣位于灌縣北隅文筆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水利同知李演兼攝縣務募眾修建。磚石結構,呈六角形,共6層,高25米,底層圍寬18米,飛檐翹角,逐層漸次縮小。民間俗稱“紅塔子”。
(十一)東城門
灌縣于明洪武間(1368-1398年)筑土為墻;弘治(1488-1505年)中“包砌以石”,東、南、西、北分設宣化、導江、宣威、鎮安四城門,門上各有木樓一座,四門城樓通高1丈8尺8寸。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知縣邵良改修四門城樓,因城區地勢西高東北低,遂將東樓增高六尺四寸。東門名“宣化門”,城樓為“省耕樓”。民國以來,由于冷兵器時代結束,火器時代的到來,城門和城墻逐漸喪失防御能力,城池不再受到重視,逐步被拆毀。目前城區僅有城西玉壘山上“宣威門”作為歷史文物一直保留至今。
重建后的東門城樓是都江堰歷史城區與現代城區的分界處,也是古城區入口處的新地標。包括城門及附屬仿古樓群,橫跨幸福大道,有3個城門洞。中間為主洞,橫跨機動車道,兩側為輔洞,供行人及非機動車通行。城樓的附屬仿古樓群將集商業、休閑、旅游服務等為一體,游客們可攀上城樓眺望,還可在附屬樓群里購物、休閑。
(十二)古縣衙
古縣衙為老灌縣行政機構,清以前形制與規模不詳,康熙五年(1666年),知縣馬璣建正堂五間,涼廳及頭門、外鼓樓、儀門、圣諭坊、東西科房、廣莫亭。庫獄在署內,設三監,又有徒流所、待質所等。后經多次修葺和擴建。民國時期,古縣衙為民國灌縣政府;建國后,古縣衙改為灌縣人民政府,1988年5月為都江堰市人民政府。
古縣衙恢復重建規劃建筑面積為47143平米,古縣衙的業態規劃主要是官府文化的體驗,主要包括文博展示、文物收藏和官府菜。
(十三)楊柳河
楊柳河街南起幸福路中段,北至建設路,全長395米。宋元祐年間,灌縣城市初具規模后,永康軍判官劉隨率眾緣山傍水環植楊柳數十萬株,使相連屬,以為界線,成為縣城的天然綠色屏障。楊柳河為護城河,后沿河修建街道名“楊柳河街”。古時河上多橋,今復建將軍橋、柳城橋、觀音橋、廣安橋、大官橋、朝天橋六橋。
川西平壩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人們悠閑的生活方式,楊柳河街是灌縣古城最具休閑特質的一條街道,步行在楊柳河的街道上,一條溪水潺潺流過,兩岸翠柳隨風輕撫,幾座小橋默默守望,不自覺地讓人漸漸地放慢腳步,選擇一家茶肆,沏上一杯綠茶,來上一杯熱飲,三三兩兩臨河圍坐,或談笑,或發呆,或打望,度過悠閑的時光。
(十四)幸福路
幸福路西起玉壘山腳城隍廟,東至蒲柏橋,街長800米。清代名為東正街,寬6米,可通馬車。民國初,易名東街。1958年3月21日,因毛澤東主席視察灌縣經過此街,后改名“幸福路”。幸福路是城區主要街道和城市核心,清代和民國時期已是車水馬龍,商貿繁華。重建后,沿街建筑汲取了明清建筑元素,薈萃了川西庭院建筑和都江堰水文化特色,古風古韻不減當年。
(十五)南街
南街北起東街南側,南至南橋北端,全長261米。清時名“南正街”,原寬約1丈。是城區過往松茂古道的通道,現為連接古城區與都江堰景區的主要通道,古城南門“導江門”位于南街南段。南街為回族聚居區,建有清真寺,店鋪多為民族特色服飾店、銅器鋪、煙草店、清真餐飲館和小食店等,具有濃郁的伊斯蘭民族特色。南街的打造主要是體現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及老四川城鎮生活的特色餐飲、小吃、特產、民族主題餐廳、特色民族客棧等。
(十六)西街
西街原名“西正街”,東起南街南段,西接玉壘山麓,全長340米,為松茂古道起點。西街是成都地區著名的玉器市場,早在三千多年前,古蜀人開采岷山岫玉,名“岷山玉”,制成玉器祀神。西街隆盛時集玉器店十數家,有“玉石街”之稱。玉石制品有茶盅、印章、筆筒、硯臺、花瓶、煙具和動物玩具等,稱為“灌縣玉”,銷往全國乃至國外。西街將作為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打造成特色旅游街區。
(十七)文廟街
文廟街北起書院街上段,南至幸福路上段,全長334米。清代時名“文星街”,后因緊鄰文廟遂改名文廟街。清代、民國時期本邑名人多居住此街,故多深宅大院。文廟街的業態打造將著重圍繞文化產業方面開展,打造主題會所、主題院落及文化產業等。
(十八)書院街
書院街北起文廟門口,南至瑞蓮街口,全長225米,清時,因附近有“岷江書院”而得名。民國時期,灌縣紅十字會醫院遷入,曾更名為“醫院街”。1946年,在書院街中段原“江西會館”開辦灌縣第一所女子初級中學,復又稱“書院街”至今。
(十九)井福街
井福街南起幸福路上段,北至書院街中段,全長325米。街西側有一古井,井水甘甜爽冽,經年清澈不涸,飲者多長壽,居民因井得福,被譽為“福井”,街遂以井名。民國時期,胡姓男子以擔水為業,每天從福井取水,穿行于大街小巷為居民送水,常年如此,街坊人稱“胡擔水”。福井已成老灌縣一絕。
(二十)北街
北街南起書院街、瑞蓮街口,北至北門(鎮安門),清代名北正街,街寬8尺,全長210米。清代灌縣科舉考試曾設考棚于北正街,灌縣私塾童生每年在此會考。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灌縣第一高等小學堂(后更名北街小學)在考棚舊址建立,2008年“5•12”地震后,北街小學遷出,現已建設為紅塔坊商業街區。
(二十一)瑞蓮街
瑞蓮街南起縣署,北與北正街相通,長385米,寬1丈2尺。清代時因建有武圣宮,故名“武圣街”。民國初,武圣街居民賈思徽(前清秀才)宅地池塘內,荷花錯季開出并蒂蓮,鄉人視為天降祥瑞,爭相觀賞,著名書畫家張縉簪等前往臨摹,建坊以記,武圣街更名“瑞蓮街”。1931年,灌縣第一座火力發電廠——“明明發電廠”在此街建成。瑞蓮街有兩小巷,曾為城中居民擔水往來通道,亦名上、下水巷。
(二十二)大觀街
大觀街南起幸福路中段,北與楊柳河街相接,全長391米。因灌縣地處西羌邊地,金元時期以來,朝廷派出機構“行臺”入駐縣署以南街巷,常有大官出入,人稱“大官街”。大官街緊臨楊柳河邊,環境清靜,吊腳樓臨水而建,多四合院。民國二十年(1931年),民國政府將“行臺”官衙拍賣為民宅,后改稱“大觀街”。
(二十三)商業場
商業場位于幸福路中段。民國初年提倡“實業救國”,設“勸業場”于此,場內有官興文等人組建的“懷遠公司”。民國十五年(1926年)知縣葉大鏘改為“商業場”,臨幸福路街面建四層中式木結構走馬轉角樓——“樓外樓”。場內兩側為連底兩層木結構商鋪,其后有“岷江戲園”。1931年,樓外樓上置鐘樓,用于消防報警。“樓外樓”是民國時期灌縣城內的標志性建筑。
(二十四)順城街(即現商業街)
順城街東起東門城墻,西至南橋頭,全長665米。清時名通裕街,因沿古城南城垣修建,故名“順城街”。三泊洞以上稱順城街,三泊洞以下稱半邊街,此街中段觀音堂皂角樹和仰天窩河閘曾為四川省1973年發行的1市斤糧票主圖案。
(二十五)白果巷
白果巷是都江堰古城區的一個有名的小巷,因為巷內長著一棵千年古銀杏而得名。目前,白果巷作為商業步行街進行打造,內設灌縣古城游客咨詢中心,已引入陽光購物、熊貓客棧等商家。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4513.html
灌縣古城在哪里?灌縣古城屬于哪個省?灌縣古城在哪個省?
相關灌縣古城,灌縣古城在哪里,灌縣古城屬于哪個省?灌縣古城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