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順老司城,永順老司城在哪里,永順老司城在哪個省
永順老司城在哪里?永順老司城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永順老司城在哪個省?
永順老司城旅游,永順老司城在哪里,怎么走?
老司城遺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城東20余公里處的靈溪鎮老司城村。本名福石城,1724年司城遷至顆砂鄉,為區別新老兩座司城,福石城又名老司城,是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永順彭氏土司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永順老司城簡介
老司城又名舊司城、福石城,簡稱司城,位于湖南湘西永順縣城東19公里處的靈溪鎮司城村,地處猛洞河漂流景區上游,這里是自唐、宋、元、明、清朝代以來留下的眾多古文化遺址,也是湘西歷代土家族土司王經營了八百多年的歷代古都。千年祖師殿、彭氏宗祠、擺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館”,是一處尋幽覓古攬勝的旅游勝地。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統治的古都,亦稱司城、老司城。土司時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十分繁華。
百姓流傳,老司城分內羅城、外羅城,有縱橫交錯的八街十巷,人戶稠密,市店興隆,史書有“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里之邊城”的記載。清貢生彭施鐸作《竹枝詞》贊“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老司城留存遺址很多,現成為游客、專家、學者了解研究土家族歷史和文化的珍貴的人文景觀。主要有祖師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宮、土司古墓群等。

老司城是800多年土司轄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古長城專家羅哲文等譽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性城堡”和“全國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其潛在價值不可估量。
永順老司城保護價值
老司城是800多年土司轄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被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古長城專家羅哲文等譽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性城堡”和“全國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老司城遺址分布有宮殿區、衙署區、居住區、墓葬區、宗教祭祀區等遺址區,遺址區內尚存祖師殿、皇經臺、玉皇閣、古墓葬、古街道、古城墻、牌坊、銅鐘、石馬、若云書院等遺址,是湘、鄂、渝、黔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民族文化遺存,其潛在價值不可估量。
土司制度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分封地方世襲首領統治當地人民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湖南永順縣屬于土家族地區,這一地區的土司制度始于五代,初為竭糜制度,發展于宋,完備于元、明兩朝,由竭糜制度發展成為土司制度,終止于清中葉,長達800余年。
茂樹翠竹掩映中的老司城遺址上,木為墻柱、黛瓦蓋頂的典型土家族老民居依然錯落有序。土司內宮、寢宮、樂宮、地宮、御街和城墻、城門、烽火臺、擺手堂、演兵場、土王祠、祖師殿等遺址顯示出的建筑格局,隱約讓人感到古城昔日的氣勢與輝煌。編輯
永順老司城歷史沿革
老司城為溪州土司的故都 ,溪州土司從自五代后梁開平四年(910年)彭瑊成為溪州刺史開始,歷經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而至宋、元、明、清,歷時818年,世襲27代,共35位土司王,鼎盛時期轄二十州,范圍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邊區,而且從未中斷過,這種統治歷史之久,在國內其他少數民族中是少有的。
唐天授二年(690年)置州,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建城。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官兵對進犯東南沿海的倭寇屢戰不勝,年僅19歲的永順土司彭翼南和保靖土司、廣西兵等趕赴江浙,兩次合擊,即斬殺并俘獲入侵倭寇2200余人,令敵聞風喪膽,受到朝廷嘉獎,賜服三品,并授昭毅將軍等,《明史》譽之為“蓋東南戰功第一”,為平息橫行沿海地區的倭患、保衛祖國的統一和安定立下了載入史冊的顯赫功勛。
雍正初年,清廷國力強大,為實現天下一統,加強邊遠地區的中央集權管理,對西南諸土司實行“改土歸流”。清雍正六年(1728年),永順土司彭肇槐自動獻土,皇帝詔諭,改為流官,帶著子孫離開湘西,回江西祖籍地方立戶,遷府于上游的顆砂,延續了9個王朝計818年的永順土司政權終于宣告結束。從此,老司城逐漸冷落蕭條。
2001年6月,古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0月,老司城遺址被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為配合遺址本體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10年9月啟動了老司城第四次考古發掘。目前已調查老司城核心區域20余平方公里,新發現土司時期遺址20多處,包括烽火臺、軍事關卡、土司莊園、古墓群、宗教遺址、石刻題銘等,對軍事設施、宗教中心、墓葬區、休閑區、王族封邑的空間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編輯
永順老司城留存遺址
老司城留存遺址很多,現成為游客、專家、學者了解研究土家族歷史和文化的珍貴的人文景觀。主要有祖師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宮、土司古墓群等。
祖師殿
祖師殿位于老司城太平南麓,始建于后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建于明代。正殿柱大數圍,上架木枋處無斧鑿痕跡,相傳為魯班顯靈所建。此殿占地580多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長17.5米,寬13米,高20米,全木材結構,永34根大柱支撐屋頂。柱礎用雙曡圓鼓式,殿脊殿檐是圖案精致的陶磚陶瓦。殿中金柱前,砌有神龕一座,上供“祖師”神象。殿宇斗拱雄偉古樸,梁架結構頗為特殊,是土家族地區頗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位于司城中心,,在土司“寢宮”的后面,內供歷代土司的牌位,有精美的木雕像,各具神態,槢槢如生,還收藏了歷代土司制定的三綱五常法譜。為明代完歷十九年(公元1591)第24代土司彭元錦任宣慰使時所建。從祠堂大門直到正街有一條200多米長的官道,要經過四個平臺和五段石階梯三十余個石級,逐步高升顯出一種威嚴的氣派。祠堂門口有一對石鼓,估計每只至少重五千斤以上,民間傳說是土家族古代英雄哈力噶巴從離此百多里的五官坪一只手提一只提到司城來的。祠堂前還有三棵古老的桂花樹,據說是土司時代栽植的,現在這些桂花樹依然蔥蘢,每當八月桂花盛開時節,司城處處桂花漂香。
翼南牌坊
翼南牌坊位于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云書院的雅草坪,始建于明嘉靖年間,上刻“子孫永享”四字,系為表彰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又功而立。明嘉靖三十三年(1954),年僅十八歲的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擊倭寇。土兵善使鉤刀,隊列靈活,驍勇善戰,王江徑一役殲敵一千九百余人,明史稱“自有倭寇以來,東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立“子孫永享”牌坊以昭紀。
土司德政碑
土司德政碑立于司城衙署遺址左側,由青石雕鑿而成。碑高2.7 土司德政碑 4米,寬1.2米,腹背刻字,上有石帽蓋頂,旁扶石柱。此碑是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2月永順土官為永順等處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頌德而建。碑頭篆書“甘棠遺愛”四字。正碑兩側有一對聯:“一片石銘恩德厚,千秋歌頌山河新”。正中刻有“欽命世鎮湖廣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爺中涵德政碑”。碑文記述了所轄58旗、380洞軍民懷念彭泓海之德政以及“嘗聞恩可結民心,不能使民心之不忘記,功可顯當時,不能使后世之取法”的土司統治信條。
土司古墓群
土司古墓群多集中于司城紫金山、雅草坪、帕桶湖三個地方,其中 土司古墓群 以紫金山最多。據勘察,紫金山一處共有土司王及其貴族墳墓109座。彭福石沖以后的土司、土官及其眷屬,都分別埋葬在這里。古墓的規模大小,視其官爵而定。從已挖開的30多座古墓來看,基本形式是用土磚拱成半圓形,墓前有石人石馬,四周筑有圍墻,進出必經鐵門。墓室四壁上刻有精美的花草圖案和龍鳳圖案。棺材系楠木、梓木做成,用土漆漆成烏黑色,并用鐵鉤懸掛在石室之內。隨葬器物也極為豐富,有金花、金譬、發插、耳環、蓮蓬等金銀飾物,還有各種玉器等。明代一些名土司彭顯英、彭冀南等人的墳墓至今尚保存完好。古墓群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順老司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6月9日,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辦的“2012中國文化遺產日·相約老司城”系列活動在湖南湘西永順縣舉行。
這一天近千名專家、學者、志愿者和土家兒女們身著節日盛裝,歡聚司城河畔。現場演出的毛古斯舞、擺手舞、哭嫁歌等土家族原生態歌舞,仿佛把人們帶回了那個遙遠的年代。
老司城發掘出哪些秘密
在“2012中國文化遺產日·相約老司城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老司城遺址考古隊隊長柴煥波向來賓公布了永順老司城截至目前的最新發掘成果。
經過勘探和局部發掘,基本確定了宮殿區主體建筑和主干道的大體位置和輪廓;
通過宮殿區西城門的發掘,不僅確定西門道下與右街的卵石街道相接,上與宮殿區的主干道相連,是宮殿區遺址的中樞,還發現了用卵石砌成的西門過道平臺、紅砂巖石條砌成的臺階與城門樓建筑等豐富的遺跡;
通過清理南城墻區域,清晰地呈現出城墻、卵石環城道路、環城墻內側排水系統、水溝上的石橋、城內建筑護坡等豐富的遺跡,基本弄清了這一區域遺址的基本結構;
通過對宮殿區東南部遺址區的進一步的發掘,建筑墻體、道路、水溝互相疊壓,揭示了不同時期的多次建筑過程;
通過對南城墻的解剖獲得了城址建筑年代的重要證據。表明在明代早期修建宮殿城墻以前,老司城就已經有很長的居住歷史,并且有高規格建筑的存在。地方史志上彭福石寵于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修建老司城的記載,很可能是信史;
通過紫金山墓地進一步的發掘與清理的結果顯示,整個陵園的地表由墓葬封土、拜臺、“八字”山墻、花帶纏腰過道、南北神道及石像生、照壁等遺跡組成,這一發現對于復原明代土司王室陵園整體面貌具有重要價值。這次發掘出的彭世麒夫妻合葬墓結構完整、制作精致、裝飾華美,堪稱明代土司陵墓的精品之作。墓地新出土的彭世麒墓志銘,還是研究土司社會的珍貴史料;
通過再次專題調查發現土司時期的各類遺址已達60多處,包括烽火臺、軍事關卡、土司莊園、古墓群、宗教遺址、石刻題銘等等,對老司城相關遺址的內涵和空間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尤其是通過對九龍蹬古城堡、龍潭城等重要遺址的調查與試掘,在對于土司早期史跡的認識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
據了解,老司城遺址到目前已出土、采集、征集各種文物6680件,包括石質建筑構件101件,磚類1294件,瓦類402件,釉陶器927件,瓷器3686件,鐵器260件,骨角類器10件。宮殿區出土的動物骨骼種類有虎、豹、熊、狼、鹿、麂子、中華鱉、貝類等20余種。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組組長郭偉民綜合專家們的意見,對永順老司城遺址的核心價值作了進一步的完整闡述:
以老司城為核心的考古遺存是中國土司制度的見證,全面地反映了湘鄂黔地區土司及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全過程。老司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歷史見證,是人文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考古遺址。以老司城遺址為核心的考古遺存集中體現了湘西土家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
土司王朝統治的古都;“八街十巷,人戶稠密,市店興隆”的流傳;史書“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里之邊城”的記載;清貢生彭施鐸《竹枝詞》“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的描寫,都隨著考古發掘的進展而進一步得到印證。
老司城申遺工作穩步推進
自2010年9月老司城遺址被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錄以來,保護、研究、展示工作得到國家各級文物部門領導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單霽翔、副局長童明康等先后深入老司城考察。張忠培、徐光冀、李伯謙、劉慶柱、王景慧等40多名國內外資深文物專家多次親臨老司城指導,就老司城遺址保護與利用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要求該縣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規劃、建設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以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等科研機構派出專家實施老司城遺址考古清理、規劃編制等工作。
而永順縣也始終堅持“原生態、原遺址、原文化、原居民”的保護原則,扎實推進老司城遺址的保護工作。
一、科學編制規劃。堅持規劃先行,邀請中國文研院、省考古研究所等國內權威編制單位,編制老司城遺址相關規劃方案24個,其中已獲國家級批復的4個,通過省部級評審、正待國家級審批的8個,通過省級評審的2個,通過州級評審的3個,正在編制的7個。
二、突出考古發掘。籌資對老司城遺址進行了第4次、第5次保護性發掘,對老司城土司沿革及土司制度有了新的研究,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拓寬了視野。
三、狠抓環境整治。2010年以來,永順縣先后投入4000多萬元,啟動實施了老司城文物本體保護、配套設施、基礎設施等項目,基本完成了一期文物本體保護工程、老司城旅游公路、公路兩側綠化、周家灣安置區工程、遺址核心區搬遷安置補償、特色民居改造;開展了博物館、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銅柱廣場、土家祠堂、入園標志6個項目選址、地勘、規劃設計、地類調查、征地工作;常年開展整治違章建筑、電魚毒魚、采石打砂、亂砍濫伐等行為,安排30個公益性崗位負責環境衛生,老司城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四、加強考古發掘研究。通過考古發掘,揭示了老司城遺址重大考古價值。2011年8月與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吉首大學聯合舉辦首屆“中國土司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的40多所高校和科研單位專家學者提交了研究老司城和溪州土司的論文23篇。
永順縣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相關要求,制定了《老司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方案》和申遺工作步驟,確定了各階段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
湖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老司城申遺工作。省委書記周強要求把老司城遺址作為湖南省的一張文化競爭力新名片來打造。省長徐守盛指出,老司城遺址是極為珍貴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瑰寶,一定要保護管理好、規劃建設好。2011年3月,省委常委、現任副省長郭開朗率領由老司城遺址考古隊隊長柴煥波、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組組長郭偉民、永順縣委書記李平等組成的湖南省文化遺產考察團,赴秘魯馬丘比丘、意大利龐貝古城等進行考察,學習借鑒國外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2011年7月,成立了湖南省老司城申遺領導小組,在省文物局設立申遺辦,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任辦公室主任。2011年11月永順縣召開了第一次領導小組會議,并選派省文物局江文輝副局長來該縣掛職,專抓老司城申遺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加快老司城保護立法工作,成立了以縣人大主任劉純璽為組長的立法工作組,從縣直相關單位抽調了6名有豐富工作經驗、法律政策業務素質高的工作人員,組成寫作班子,集中脫產辦公,制定了工作方案,落實了辦公場地和工作經費,立法工作有序推進,現已完成立法文本初稿。
老司城申遺之路還有多遠
隨著1995年被發現以及考古專家的不斷調查發掘,老司城遺址這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最具典型的古文化遺存逐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其獨特的核心價值,讓它從湖南眾多的歷史遺址中脫穎而出。
據了解,中國于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截至目前已有世界遺產41處。其中文化遺產26處、自然遺產8處、文化和自然雙遺產4處、文化景觀3處。而湖南省僅有自然遺產2處,即武陵源和莨山。
湖南省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文物工作在全國有地位有影響,深受國家文物局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可至今沒有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間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省文物局開展了扎實的調研工作,認為湖南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在資源非常豐富,如永順老司城遺址、鳳凰古城、侗文化古建筑群等。
2011年8月,省文物局邀請國內考古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老司城遺址,召開了專家論證會。與會專家們認為,鑒于老司城遺址顯示的政治制度、文化內涵、建筑藝術、生態環境等原始、完整、獨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大、優勢明顯,前景樂觀。
相關專家及申遺小組認為,對照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關于文化遺產的6條標準,老司城遺址符合其中的4條:
世界遺產標準(i) :創造精神的代表作。
老司城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載體,土司制度創造了中國的一種政治制度,對人類創造精神和智慧有獨特貢獻。
世界遺產標準(iii):能為現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老司城遺址是土司在一定時期其管轄范圍內特殊制度下的產物,是土司政治文化傳統發生、發展和消亡的獨特見證。土司政治文化傳統在宋、元、明、清四朝對中國西、南部少數民族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
世界遺產標準(v):是傳統人類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或者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由于不可扭轉的變化的影響而脆弱易損。
該景觀見證了持續600年成功的山地開發實踐,顯示了老司城遺址崇尚自然的建造觀念,是封閉山區環境中利用改造有限的土地來維持一個完整地方政權的杰出范例。該文化景觀在持續的建造過程中,絲毫未影響自然美景,最終體現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景觀格局。
世界遺產標準(vi):與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的事件、文化傳統、觀點、信仰、藝術作品或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
老司城遺址的核心價值與中國特有的“大一統”政治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江文輝提出,老司城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工作目標是2012年進入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3年實現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園;力爭2015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現湖南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286.html
永順老司城在哪里?永順老司城屬于哪個省?永順老司城在哪個省?
相關永順老司城,永順老司城在哪里,永順老司城屬于哪個省?永順老司城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