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張掖在哪里,張掖在哪個省
張掖在哪里?張掖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張掖在哪個省?
張掖旅游,張掖在哪里,怎么走?
張掖市,古稱甘州,甘肅省轄地級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張掖市東靠武威市、金昌市,西至嘉峪關市、酒泉市,南與青海省接壤,北和內蒙古毗鄰。張掖市總面積為3.86萬平方千米,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截至2023年2月,張掖市轄1個區、5個縣。
張掖簡介
張掖市位于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面積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萬。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個少數民族。轄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六個縣區。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工業有煤炭、機械、紡織、釀造等10余個部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美譽。土特產品有元蔥、蘋果梨、烏江米、紅棗、發菜、絲路春酒等。市內有大佛寺、木塔寺、鎮遠樓、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跡。
甘肅張掖
張掖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下轄甘州、臨澤、高臺、肅南、山丹等五縣一區。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東鄰武威和金昌,西連酒泉和嘉峪關,南與青海省毗鄰,北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為甘州。隋恢復郡制。唐初設州。元置甘州路。明設甘州衛。清為甘州府。1927年置張掖縣,1985年撤縣設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面積40874平方公里,人口131萬(截至2011年)。民族分布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藏族等26個少數民族。
張掖歷史沿革
1954年,考古學家安志敏在張掖市山丹縣城南6公里發現距今約4000多年的四壩灘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馬家窯文化類型;1984年和1987年,在張掖“黑水國”遺址先后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7月,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張掖市民樂縣六壩鄉東北3公里的東灰山遺址,發掘出土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炭化糧食籽粒及豬、牛、羊、鹿的齒骨等考古資料,由此證明,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張掖先民已在這里從事原始農業生產和畜牧業,能用石球、石紡輪紡織、做衣服,制造彩色陶器,并開始使用青銅器。
九州時期 張掖 屬雍州。
漢代(前206-220年)以前 月氏國稱雄于敦煌祁連間,張掖為其屬地
西周時期 戎、狄兩族在這里居住
春秋戰國時 烏孫與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烏孫而獨居。
秦漢之際 北方的匈奴族強大起來,擊敗并趕走了月氏人,河西遂為匈奴右賢王的領地。黑河東、西分別由休屠王、渾邪王分領。
西漢時期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歸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此后,開始大規模徙民墾殖,戍兵屯田,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通和繁榮。“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于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張掖遂為絲綢之路的重鎮。西漢(前206-8年)末年,竇融任張掖屬國督尉時,注重發展農牧業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后漢書》記載:“竇融據河西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政亦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饑荒者, 歸之不絕。”
兩晉南北朝時期 沮渠蒙遜在張掖建立北涼國,都建康(今高臺縣駱駝城),他采取發展農業,大興儒學,擴大同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繼承發揚漢文化,推廣佛教,翻譯佛經,開鑿石窟,并以當地音樂、歌舞與龜茲樂相結合,創造新的音樂《秦漢伎》等措施,使張掖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成為北方中國佛教的中心,同時也使張掖成為中國內地與西域通使和商貿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時,《秦漢伎》傳入中原,稱《西涼樂》,成為北朝宮廷的“國伎”;張掖的佛教音樂傳入中原,稱《西涼州唄》,成為北朝佛寺的法樂。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境內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
唐時期 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開置屯田,盡水陸之利,稻豐收稔,一縑數十斛,積軍糧數十年”。河西的國際貿易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張掖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經,途徑張掖。詩人陳子昂奉旨視察張掖,寫有《上諫武后疏》。王維、高適、岑參、馬云奇等駐足甘州時均留下著名詩篇。甘州音樂《波羅門佛曲》傳入宮廷后,唐玄宗改制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邊塞曲流入中原后,成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聲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詞牌、曲牌流傳甚廣。唐末,張掖與中原、西域關系密切,通互市,發展貿易;僧侶往返,佛教文化得到進一步交流。
北宋時期 天圣六年(102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擊敗甘州回鶻,建立西夏。繼承漢文化傳統繼續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興辦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時期 置甘肅行省,張掖為省會。元世祖忽必烈親詔郎中董文用墾甘州之土為水田,仿寧夏之法種水稻。城內建甘肅最大的糧倉-扎渾倉,供應各路軍糧。甘州成為河西走廊的驛道中樞和茶葉外貿的轉口城市,商路四通八達,商品交易頻繁。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馬可 波羅游記》中記述了張掖的富庶、城市的規模以及宗教寺廟的宏偉。
明時期 張掖為陜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明王朝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建設了一批學校、書院,使甘州自此進士、舉人、秀才輩出。從內地大量移民屯墾,大興水利,使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在甘州大興土木,修筑長城等一大批軍事設施以鞏固邊防,形成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甘州仍然是西北軍事補給基地,河西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商業持續繁榮,成為西北最大的畜產品集散市場,晉商及陜西、山東、京師商人集團云集甘州,建立會館。明政府利用山西、陜西商人運糧、茶至甘州,充實邊儲和開展茶馬交易。
清時期 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軍駐地,節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總兵。清王朝在西部的歷次軍事行動,均以甘州為軍事提調中心和后勤補給基地。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商人云集張掖(甘州),建立商幫會館,如山西會館、陜西會館、直東(河北、山東)會館、涼州會館、鎮蕃(民勤)會館,兩湖會館、河南會館。各大商團貿易活動輻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廣大地區,甘州成為河西商業中心和日用雜品的中轉批發市場。清時,文化教育更加興盛。城鄉普設義學、社學、私塾;民間武學林立,百姓習武成風,在一百多年間出現了二十多名武進士和一百多名武舉人。清末,張掖人王之佐留學日本時,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鄉后宣傳革命主張,他的《致馬安良書》,公開支持武昌起義、擁護共和、廢除帝制,風靡全省。
1927年 設張掖縣。
1985年5月 撤銷張掖縣,設立縣級張掖市以原張掖縣行政區域為張掖市的行政區域。
2002年3月1日 國務院批復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甘州區南環路。張掖市設立甘州區,以原縣級張掖市的行政區域為甘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縣府街。地級張掖市轄原張掖地區的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甘州區。
張掖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張掖市下轄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共六個縣區;共有93個鄉鎮,904個行政村。總面積40874平方千米。居住著漢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個民族,總人口131萬人。其中聚居在祁連山北麓肅南縣境內的裕固族,以畜牧業生產為主。裕固族民族風情獨特,是張掖市獨有的少數民族之一。
張掖氣候特點
張掖屬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干燥,年平均氣溫6℃,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每年6月至9月,是全年最佳旅游季節。
張掖地質地貌
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黑河貫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綠洲景象。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糧豐、瓜果飄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這樣的佳句。
張掖資源狀況
張掖市資源豐富,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位居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中上游,河西走廊腹地,為新亞歐大陸橋溝通國內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全區有耕地400萬畝(含山丹軍馬場),有可墾荒地300多萬畝;有大小河流26條,年徑流量26.6億立方米,地下水的儲量十分豐富;有草原2600多萬畝;有森林58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2%;全年日照3000小時。 張掖市還具有豐富的礦產、土地、水利、光熱和勞動力資源,有30多種礦藏,其中煤、鐵、石灰石、芒硝等儲量過億噸。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資源有煤、石膏、粘土、磚石、銅、鐵、鋅、鎢等,累計儲量居全省之首。
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 土壤肥沃,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有名,盛產小麥、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農作物,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土特產品有圓蔥、蘋果梨、烏江米、紅棗、發菜、絲路春酒等。
瓜果,蔬菜種類多、品質好,年產60多萬噸,洋蔥、辣椒、茄子、西瓜及新引進的精細瓜菜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是著名的西菜東運基地。紅棗、蘋果、蘋果梨、桃子、葡萄及其它優質雜果頗負盛名。同時還出產姜活、麻黃等80余種中藥材。
1998年,被甘肅省政府批準為省級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多年來農業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科學技術的應用推廣,使全市農業發展不斷跨上新的臺階,糧食、油料連年增產;分別達到100萬噸和7萬多噸。張掖市現已成為全國十大商品糧基地、十二大蔬菜瓜果基地之一 。
張掖旅游資源
張掖是一座擁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城市,也是一座坐落在濕地上的城市,被譽為山青、水秀、天藍、地綠的“塞上江南”,宜居、宜游、宜學的“濕地之城”,明凈、清新、亮麗的“清涼之都”,文明、和諧、繁榮的“戈壁水鄉”.張掖最大的蘆葦面積達2萬多畝。黑河濕地常見的挺水植物有:蘆葦、菖蒲、荻、水蠟燭、水芹、水蔥、澤瀉、燈芯草、水蓼、水莎草等.
張掖著名景點:張掖丹霞地貌、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肅南馬蹄寺、張掖大佛寺、張掖西來寺、張掖木塔寺、山丹軍馬場、山丹焉支山、山丹新河驛、張掖甘泉公園、張掖潤泉湖公園、張掖沙漠公園、張掖河西學院、張掖鎮遠樓、肅南康隆寺獵場、張掖森林公園、張掖東大山 、龍首山、道巷廟、甘州古塔、諸葛樓、東山寺和西武當、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許三灣城及墓群、牘侯堡、民勤會館。 張掖市名勝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奇特,造型各異的古建筑,構建精巧,絢麗多姿,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來寺、土塔、鎮遠樓、山西會館、明糧倉等古代建筑,黑水國遺址、漢墓群、古城墻、長城烽燧等歷史足跡;還有國家濕地保護區、潤泉湖公園、甘泉公園、沙漠公園、黑河山莊、大野口自然風景區等融南國秀色與塞外風光為一體的絢麗的自然景觀。其中,隋代木塔、明代鎮遠樓、黑水國遺址等古跡享譽中外,特別是保存完整的西夏大佛寺,以其精湛的建筑藝術和現存全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名揚海內外,大佛寺臥佛身長35米,為全國室內臥佛之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博物館館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為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官版初刻初印佛經。其中600卷《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用泥金書寫繪制而成,歷史、藝術價值較高,有張掖金經、國之魂寶之美譽。市中心鎮遠樓造型雄偉、比例協調,可與西安鐘樓媲美;高32.8米的隋代九層木塔,結構精巧、蔚偉壯觀,歷來被視為古城之象征。著名的旅游區:山丹軍馬場聞名遐邇,構畫出獨具西部特色的絢麗畫卷,它位于張掖地區山丹縣南55公里處的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橫貫東西的祁連山,既是甘肅、青海兩省的界山,又是蘊涵甘肅河西絲路谷地濕潤氣候的天然屏障。每年7-8月間沿國道227線一帶的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民樂縣、山丹縣、山丹軍馬場和青海省祁連縣、門源縣,百萬畝油菜花一望無垠,構成一幅金輝飄香的詩意畫卷.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早在三千多年前,這里就已養馬。
自西漢以來,這里以當地蒙古馬為基礎,又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的山丹馬馳名天下,這里遂成為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經久不衰。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耐粗飼,適應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優,是馱、乘用的良驥,目前共有一萬多匹馬,游客到大馬營后,繼續東行50公里到軍馬場一游,可舉行騎馬旅游、野營,參觀賽馬或馬術表演,并游覽自然風景名勝。焉支山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張掖市山丹縣境內,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蓋,地勢險要。隋大業5年(609年)隋煬帝在焉支山謁見西域二十七國使臣,召開萬國博覽會,史稱【國博故里】。唐代詩人李白曾在此留下”雖居焉支山,莫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赪(chēng)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的絕句。夏秋之際,氣候涼爽濕潤,景色秀麗迷人是理想的消夏避暑的旅游勝地。
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張掖,在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滋潤下,孕育了廣袤的綠洲,方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境內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有著美不勝收的原生態城市濕地,氣勢磅礴的彩色丹霞地貌,西北最美的油菜花海,亞洲最大的萬匹軍馬馳騁,獨特裕固族風情, 祁連山曠野風光,戈壁灘冰川奇峰。雪景、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沙礫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這樣的佳句。據說,西方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癡情在此住了10年。發現了鮮為人知的地貌景觀——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的丹霞地貌張掖祁連山丹霞地貌群.張掖丹霞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景觀之一。
西部最美的平山湖丹霞,作為張掖丹霞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精華地帶,素有大西北的“張家界”之稱。迄今已發現的丹霞地貌群坐落于祁連山北麓,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白銀鄉為中心,東經99°30’~100°20’、北緯38°;40’~39°10’之間,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間,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5~10公里,分布面積在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全部呈現出鮮艷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各顯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采,把祁連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嶺橫生,五彩斑斕,當地少數民族把這種奇特的山景稱為“阿蘭拉格達”(意為紅色的山)。
張掖丹霞地貌位于臨澤倪家營南臺子村,距張掖市40公里。在方圓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帶,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讕,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這里的丹霞地貌發育于距今約200萬年的前侏羅紀至第三紀。張掖丹霞地貌分布廣闊,場面壯觀,造型奇特,色彩艷麗,是我國干旱地區最典型和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張掖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臨澤、肅南兩縣境內,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層級錯落交替、巖壁陡峭、氣勢磅礴、形態豐富、色彩班斕而稱奇,有七彩峽、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練、七彩湖、七彩大扇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觀。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386.html
張掖在哪里?張掖屬于哪個省?張掖在哪個省?
相關張掖,張掖在哪里,張掖屬于哪個省?張掖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