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在哪里,呼和浩特在哪個省
呼和浩特在哪里?呼和浩特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呼和浩特在哪個省?
呼和浩特旅游,呼和浩特在哪里,怎么走?
呼和浩特市,簡稱呼市,民國時期以及建國初時稱歸綏,為綏遠省省會,后綏遠省撤銷,并入內蒙古,此城市改名呼和浩特,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今天已經是Ⅱ型大城市,中國北方沿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下轄4個市轄區、4個縣和1個旗,總面積1.72萬平方千米。
呼和浩特簡介
“呼和浩特是蒙古語音譯,意為“青色的城”,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是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城、全國雙擁模范城和中國經濟實力百強城市,被譽為“中國乳都”。全市總面積為1.72萬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3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291萬,市區常住人口220萬。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胡服騎射的發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鮮卑拓跋的龍興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匯、碰撞、融合的前沿。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系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全市常住人口291萬,市區常住人口220萬人。內蒙古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教育、科研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中國特大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城、雙擁模范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節慶城市,2005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乳都”。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現轄4區、4縣、1旗,4個開發區,即新城區、賽罕區、回民區、玉泉區、金橋開發區,金川開發區,金山開發區,如意開發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和武川縣。
呼和浩特先后被評選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十城之一”、“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中國投資環境50優城市”、“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中國最具魅力金融生態城市”、“全球經濟增長20強城市”、“最具投資價值的中國新能源城市”。
2012年根據央視的調查,幸福感排名前十的省會城市(十大幸福之城)呼和浩特位列第六。2011年呼和浩特被評為“中國十大美麗城市”。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呼和浩特排名28.
呼和浩特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筑長城, 并設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
西漢時期
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盛樂經濟園區西。
隋唐遼時期
當時,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 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
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朝時期
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
1581年(明萬歷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筑城,城墻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蒙古語為庫庫和屯。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6]清朝時期 清初,三娘子城焚毀。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后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并,稱歸綏。
民國時期
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后,復稱歸綏市。
1949年9月19日,時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的國民黨將領董其武,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率部起義,綏遠省及省會歸綏獲得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0年1月20日,成立歸綏市人民政府。
現代化的草原大都會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并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同時,從1954年4月25日起,將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
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駐察素齊)劃歸呼和浩特市領導。
1963年將土默特旗劃歸烏蘭察布盟。
現代化的草原大都會1970年烏蘭察布盟所屬土默特左旗(駐察素齊)、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
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準將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1996年5月18日,國務院批準將烏蘭察布盟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3]2000年5月14日,國務院(國函[2000]42號)批準:
(1)調整呼和浩特市市轄區行政區劃,郊區更名為賽罕區。
(2)調整后各市轄區的行政區域如下:
①新城區:轄錫林郭勒北路、新城東街、新城西街、海拉爾東路4個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街道辦事處位于健康街以北、呼倫貝爾南路以西的部分,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和迎新路街道辦事處位于東風路以北的部分,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毫沁營、保合少、小井3個鄉,巴彥鎮的塔利、生蓋營、討思浩、榆樹溝、姚家灣、古路板、甲蘭板、野馬圖8個村委會,巧報鄉的府興營、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新城西街。
②回民區:轄通道街、中山西路、環河街、新華西路、光明路、海拉爾西路6個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攸攸板鄉,西菜園鄉的金龍居委會和青山、廠漢板、倘不浪、西龍王廟、四合興、什拉門更、小府、塔布板、孔家營9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通道南街。
③玉泉區:轄小召、大南街、興隆巷、長和廊、石羊橋東路5個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桃花、小黑河2個鄉,西菜園鄉的西霞園、巴彥烏素、蘆花園、落雁、辛興5個居委會和范家營、西瓦窯、五里營、南八里莊、西菜園、南茶坊、堿灘、大圍困、南營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溝子板13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西路。
④賽罕區:轄原郊區的太平莊、西把柵、章蓋營3個鄉和榆林、金河、黃合少3個鎮,巧報鄉的東瓦窯、后巧報、雙樹、小臺什、帥家營、大臺什、橋靠、前巧報8個村委會,巴彥鎮的商業街居委會和黑土凹、后羅家營、喬家營、郭家營、壩堰、膝家營、羅家營7個村委會,以及從新城區劃入的人民路、大學西路2個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街道辦事處位于健康街、烏蘭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和迎新路街道辦事處位于東風路以南的部分。區人民政府駐巧報鄉。
呼和浩特地理概述
呼和浩特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市區位于北緯40.48 東經111.41 。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山脈分布
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高度為986米,市區海拔高度為1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
呼和浩特水文概況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萬立米水磨溝,流域面積1380.9平方公里,溝長68.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972萬立米.1958年在溝口興建紅領巾水庫1座,庫容1650萬立米,灌溉面積11萬畝。哈拉沁溝,溝長55.6公里,流域面積708.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622萬立米。全市河流總長度1075.8公里,河網密度為0.177公里/平方公里。[16]地下水分為淺層水含水層和深層水含水層.淺層水含水層包括淺層潛水及半承壓水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質、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規律的變化,全市淺層地下水年補給量為9.87億立方米。
呼和浩特氣候特征
呼和浩特屬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年溫差大,日溫差也大。其特點:春季干燥多風,冷暖變化劇烈;夏季短暫、炎熱、少雨;秋季降溫迅速,常有霜凍;冬季漫長、嚴寒、少雪。
年平均氣溫:北低南高,北部大青山區僅2℃左右,南部為6.7℃。最冷月氣溫-12.7~-16.1℃;最熱月平均氣溫17-22.9℃。平均年較差為34.4-35.7℃,平均日較差為13.5-13.7℃。極端最高氣溫38.5℃,最低-41.5℃。
無霜期:北部山區為75天,低山丘陵區110天,南部平原區為113-134天。 日照時間:年均1600小時。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均降水量僅350毫米;平原區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區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鄉一前響村,年均降水達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鄉,年均降水量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鄉、黑城鄉、新營鎮一帶,年均降水量僅為335.2-362.8毫米。
呼和浩特主要旅游景點
哈素海
蒙古語哈拉烏素海的簡稱,意為黑水湖。位于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西部,呼和浩特西70公里,距包頭80公里,交通便捷。哈素海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稱[33]。
五塔寺(原名;慈燈寺)
(金剛座舍利寶塔)位于呼和浩特市玉 泉區五塔寺后院。始建于1727年(清雍正五年)。金剛座舍利寶塔是一個在金剛寶座上建有5個玲瓏舍利小塔的建筑,人們通稱為五塔。塔身高16.5米,為金剛寶座式,由塔基、金剛座、塔頂三部分組成。
格根塔拉草原
格根塔拉草原,蒙語意為“避暑勝地”。位于大青山以北的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內,距呼和浩特145公里,是國家旅游局和自治區投資興建的草原旅游景點。
昭君墓
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的綠野間矗立著一座傳誦古今、馳名中外的西漢古墓--昭君墓。墓呈覆斗形高33米,占地二十余畝,系人工夯筑的大土堆,巍峨高聳,遠望如山。傳說,因每年深秋九月,塞外草衰時,附近草木枯黃,唯獨昭君墓上芳草青青,故古人稱之為“青冢”。詩人陳運和在此“久聞草木凋零數塞外 近感秋涼霜冷襲情懷”、“大黑河畔 不愧有懷念王昭君的詩之平臺”。
大召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內,蒙古語名“伊克召”,意思為“大廟”,始建于明代,是呼市內最大的黃教寺廟,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
大窯文化
大窯文化遺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東北保合少鄉大窯村,距市區33公里,于1973年發現并發掘。該遺址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五個文化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萬部華嚴經塔(白塔)
因塔身通體潔白又稱白塔,位于呼和浩特市東郊18公里的白塔村,據傳為遼圣宗時所建。該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高約45米,雄偉壯觀,塔內有旋轉式樓梯,還有多層交錯搭接的木梁,攀至塔頂可遠眺山川景色。
烏素圖召
位于呼和浩特市區西北12公里大青山南麓。“烏素圖”為蒙語,意為“有水的地方”。烏素圖召主要由慶緣寺、法禧寺、長壽寺、廣壽寺和羅漢寺5個毗鄰的寺院組成。烏素圖為其總稱。
清真大寺
位于市區舊城北門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當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遷到呼和浩特,在以后的年代里,他們漸漸在這里站穩了腳跟,并建造了這座規模宏大的清真寺。該寺占地4000平方米,坐東向西的格局表現出對圣地麥加的尊崇。
綏遠城將軍衙署
綏遠城將軍衙署,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鼓樓西側。1723—1735年間(清雍正年間),清王朝為鞏固西北邊防,在呼和浩特舊城東北2.5公里處另筑新城1座,駐屯滿洲八旗官兵。
清公主府
清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府第共5進,有過廳、大廳和內院,門前立照壁,東部有假山、池沼。據抄本《公主府志》載,府中先后居住順治第四女靜宜公主、多爾袞的曾外孫女和碩格格、康熙第六女夠恪靖公主。
喇嘛洞召
喇嘛洞召位于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境內大青山深處,東距呼和浩特市40公里,西距包頭市110公里,離110國道僅8公里。始建于一六二七年(明天啟七年),一六五八年(清順治十五年)在洞前建寺,一七一九年(康熙五十八年)重修并擴建了殿堂。一七八三年(乾隆四十八年)給喇嘛洞賜 名“廣化寺”(意為教化一切)。坐落于銀洞山南坡,原寺院規模較大,由前后兩寺組成:前寺依山起殿,建有兩重院落。前寺建有天王殿、經堂、佛殿、護法神殿等四重大殿及八角樓等建筑(今已無存)。后院建有佛爺府、配殿、禪房等。佛爺府是一座漢式二層七楹,及西藏唐卡等珍貴遺物。院外還分別建有安葬歷代活佛骨灰的佛塔三座;后寺設在山腰的銀洞前。寺廟為一座藏式樓房,前面面闊三間,后面與銀洞連為一體。內供全寺最大的坐佛。寺前設有石階124級,順勢而下直抵前寺,在佛寺(銀洞)兩側的懸崖峭壁上,列滿了大大小小的巖刻畫,面積達100多平方米。其中有造型各異的佛、菩薩、金剛、度母、羅漢以及黃教大師宗喀巴等佛教造像,有用蒙、藏、梵等文字刻寫的佛經、咒語、造型優美的藏式佛塔等等,畫面多達一百余幅。相傳這是早期博格達的弟子們在此修行時鑿刻而成的。是呼和浩特地區最精美的巖刻之一。
席力圖召是呼和浩特市規模最大的寺廟,位于舊城東興旺巷,距離大召僅為100米。該處原是一座小廟,后經清代的重修與擴建,才成了現在的規模。1986年,席力圖召被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呼和浩特市區中心。1957年建館,是自治區一級的綜合性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館的大樓,造型新穎別致,既富民族特色,又具現代意識。[47]內蒙古博物院·烏蘭恰特大劇院 位于呼和浩特市東。2007年建成,規模宏大,造型獨特。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呼和浩特傳遞的起點。2007年,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贈送給內蒙古自治區的民族團結大鼎收藏于此,并收藏建館時內蒙古、山西等地博物館捐贈的藏品若干。盛樂博物館:緊鄰209國道,位于盛樂經濟園區西側,是全國唯一的以展示鮮卑文化為主的博物館。該館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3558平方米,總投資1300萬元。同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旅游兼古文物收藏的精品工程。該館將人和物按1:1.5的比例進行復原是游客身臨其境感受到歷史變遷。盛樂博物館展示的內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和林格爾歷史春秋文物陳列,主要以展示文物和歷史場景以及和林格爾風土人情及民俗為主。第二部分是鮮卑民族歷史與文化專題展覽,這是該館的主體,以文物、圖片、展板為主,配合現代的聲光電技術,再現鮮卑民族生產、生活以及征戰的場面。第三部分是小板申漢墓復原陳列展,以東漢小板申漢墓壁畫為原型復制,再現了東漢時期我國北方草原地區多民族及漢代統治階級的生活場景。
青城公園 原名人民公園。青城公園位于呼和浩特市區中部,中山西路,體育場路西,占地面積48公頃,園內建筑面積1.5萬多平方米,園內有人民英雄紀念碑、包鋼開爐紀念鋼錠等,楊柳參天、繁花似錦,百鳥啼鳴,是市內主要游覽地之一。 據《歸綏縣志》記載,現青城公園前身為龍泉公園,建于1931年,占地面積1.33公頃,此處原有一座山崗名為臥龍崗。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
漢墓位于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鄉境內渾河北岸。漢墓是一座磚砌墓,墓壁及甬道上繪滿了精心設計的壁畫,內容包括墓主所任官職、車馬出行、生產勞動、城垣府舍、歷史故事等,共約50多組,形象的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生活,是極為罕見的漢墓壁畫。
伊斯蘭風情街
伊斯蘭風情大街,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全長1150米,街道兩側以疊澀拱券、穹隆、彩色琉璃磚裝飾出來的高樓氣勢宏偉,排排尖拱形并列的門窗、渾厚飽滿的綠色或黃色的球形殿頂、高聳的柱式塔樓,以沙漠黃為主而綠白相間的色調,讓人領略到濃郁的伊斯蘭風情。伊斯蘭特色風情街南起舊城北門、東至中山路西端、北接新華大街,全長1150米,是縱貫呼和浩特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這里回族群眾聚居、伊斯蘭風格建筑集中、穆斯林商業繁榮。這條街的改擴建工程于今年4月開工,由美國龍安集團進行規劃、設計,主要借鑒中亞諸國特別是土耳其、伊朗的建筑風格,同時結合中華建筑文化特色。
蒙古風情街
在成吉思汗大街建立蒙古風情街,與伊斯蘭風情街相接,形成另一道街邊景象。寶爾汗佛塔 亞洲第一大佛塔。寶爾汗佛塔坐落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公園內,在鄂爾多斯大街與大南街十字路口(即南茶坊)西300米馬路南側,馬路北側是觀音寺。寶爾汗佛塔于2006年5月26日開工建設,佛塔塔基占地6561平方米,塔高81.6米,是呼和浩特市觀音廟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018.html
呼和浩特在哪里?呼和浩特屬于哪個省?呼和浩特在哪個省?
相關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在哪里,呼和浩特屬于哪個省?呼和浩特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