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關,婁山關在哪里,婁山關在哪個省
婁山關在哪里?婁山關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婁山關在哪個省?
婁山關旅游,婁山關在哪里,怎么走?
婁山關亦稱太平關,位于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原名婁關,后稱太平關。關名的來歷,源于古代對婁山山脈的稱謂。它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撥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里,在遵義、桐梓兩縣的交界處,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古稱天險。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歷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朝棟曾激戰于此。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婁山關
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黔北農民起義,都以全力占領此關。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大戰婁山關前,經過反復爭奪,殲滅黔軍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兩次婁山關戰役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是我國重要的“紅色”基地。往南40公里是著名的遵義董酒廠。作為黔北第一要塞,婁山關景色秀麗,峭壁絕立,是眾多游客的常去之地。 毛澤東填有《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描寫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現以行草手書體放大鐫于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關聲色。
婁山關簡介
婁山關又名婁關、太平關,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里,在遵義、桐梓兩縣的交界處。婁山關乃黔北險隘,兩側群峰險峻,壑底山路陡立,易守難攻。1935年2月,毛澤東、朱德領導下的紅軍便是在此擊潰黔軍,再取遵義,遵義大捷,聞名天下。如果說遵義會議是中國民主革命勝利的轉折點,那么婁山關之戰則是紅軍在軍事上戰勝白軍的起點。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歷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朝棟曾激戰于此。婁山關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古稱天險,“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遵義婁山關風景區以人文景觀取作畫,文物古跡眾多,既有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會址,又有統治播州700多年楊氏土司各類建筑遺址。景區分為烏江渡、播雅天池、紅花崗區、鳳凰山、海龍屯、婁山關、天門洞、夜郎鎮等8個景區和8個獨立景點。
遵義婁山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清代著名學者、詩人鄭珍、莫友芝等都吟詠過它。鄭珍詠嘆婁山關的雄險道:山勢西來萬馬奔,大婁一勒九旗屯。天隨路人藤蔓峽,人共云爭虎豹門。舊日劉兵率飛過,六年黔國任翻傾。黃心無復將軍樹,空逐流移泫石根。
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殲滅黔軍四個團,攻下婁山關,揭開遵義大捷的序幕,贏得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巨大勝利,展示了遵義會議的曙光。從此,紅軍戰斗過的婁山關,便成為黔北著名的革命紀念地。
婁山關紅軍戰斗陳列館建設總投資460萬元,陳列館展廳有810平方米,年接待能力在40萬人次以上。內有復制紅花園指揮所一處、文物、文獻80多件,展現了婁山關紅軍戰斗的歷史背景、戰斗狀況和將士風范。
婁山關腳下,有一神奇怪異的喀斯特溶洞——婁山關溶洞。其洞幽深、寬大,奇詭怪異,千般萬種,究竟有多深,據說那些探險者也未走到洞的盡頭,惟有從大婁山腹部涌出的那股清泉才能揭開她的神秘……
來到這里,必定能感受到遠古造山運動的神奇和億萬年滴水穿石的魅力。婁山關溶洞內四季恒溫,冬暖夏涼,洞中遍布石筍、石柱、石塔、石鼓、石盾、石花、石芽等幾十種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的巖溶景觀。洞道縱橫交錯,石峰四布,流水、地下湖錯置其間。洞內時而開闊,時而窄小。行至中洞,豁然開朗,洞壁高寬數丈,高大的石幔、石帷、石柱恍如從天垂下,在彩色燈光的布景下,猶似一座金碧輝煌的皇家宮殿。“殿”內排列著眾多的石鑼、石鼓、石兵、石馬,手掌擊之,訇然有聲,音色各異。特別是洞壁的石花,小而多姿,朵朵相連。彩燈下似牡丹吐芳,如彩菊爭艷。位于海拔1200多米的“觀音洞”內又是另一番景象:鐘乳石造型剛勁有力,猶如漢唐雄風,有的似玉佛,潔白晶瑩;有的似金蟾,軀體有度;有的似臥虎,睡眼惺忪;有的似蓮座,祥瑞吸人。身臨其境,猶在仙山瓊閣,隱約可聞笙簫鼓樂之聲。在這里,不僅可以領略婁山溶洞暗流、飛瀑、韻泉、花雨陽春白雪般的美倫與絕唱,可以上天門極目群峰競秀,一攬蒼山如海的豪放,還可以品嘗到黃悶雞等特色菜。
婁山關來歷
婁山關原名高巖子,又名黑神埡。關名可追溯東漢史學家班固 所撰《漢書·地理志》稱婁山為“不狼山”。據清末遵義著名學者鄭珍考證“不狼山”即婁山,亦稱大婁山。《桐梓縣志》載,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楊端應朝廷之募,率領令狐、成、婁、梁、趙、韋七姓族鄉人收復播州,攆走南詔勢力,分土世襲。其部將婁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婁姍與另一個將軍梁宗理之子梁關為表兄共戎高巖子,時稱婁珊梁關,年久訛稱婁山關,以此得名。明時播州楊應龍(楊端29代孫)叛明,被朝廷平定,曾改婁山關為“太平關”,但人們仍習慣稱為婁山關 據婁、梁二姓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三年,等天祖之八世孫梁宗理同郎舅婁殿邦同為副將,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平蠻入播,駐守遵桐連界之高巖山黑神埡,其后殿邦之子婁珊,宗理之子梁關繼承父業鎮守黑神埡,再后婁珊、梁關奉令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黑神埡一帶百姓懷念與婁珊、梁關駐軍的魚水之情,逐將黑神埡更名為“婁珊關”,后稱之為“婁山關”。
1932年,時任貴州省民政廳廳長的黃丕謨(黃道彬)題書“婁山關”三個草書大字鏨碑立于川黔公路遵義與桐梓兩縣交界處。 1985年,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遵義縣政府在婁山關東北側石巖上制作了大型摩巖石刻“婁山關”。“婁山關”三個字是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的。摩巖全長11米,字徑2.3米,筆力雄渾遒勁,陰刻描紅,輝映于雄關青松間格外醒目。
婁山關歷史
自唐宋元明清以來,戰事頻繁,烽火不斷。明代萬歷年間,播州土司楊應龍在海龍囤大興土木,構筑營盤,與明王朝分庭抗禮,又在婁山關“排柵挖坑”,建造13座木關,令驍將苗軍踞守。
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二月,明朝廷派官兵都司王之翰率兵進剿,被楊應龍軍擊敗,血染婁山關。第二年(1594年)春,四川派遣參將郭成,總兵劉承嗣統兵征剿楊應龍,敗于婁山關以南白石口,全軍覆沒,儀郭成身免。其后楊應龍聚萬兵馬進攻四川,血洗綦江。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春三月,明朝廷以李化龍總督川、湖、貴三省軍務,討征楊應龍,調集24萬兵馬,分八路進攻播州。蜀將劉 由綦江出兵,攻克虹關,九盤子、捷陣溪、石虎關、直抵婁山關。楊應龍派其子楊朝棟在婁山關上設了13道排柵、挖深坑,憑險守關。劉 仰視婁山關嘆息。關上簫笙鼓樂,猜拳行令,竟安然無恙。翌年5月,劉 間道攀藤爬巖,偷襲婁山關,奪得天險,為平播之役打下基礎。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九月,永寧土司奢寅周起兵反明,陷重慶,其中將扶國禎,破桐梓、奪婁山關、占遵義。
清順治四年(1647年)李定國、孫可望率農民起義的“大西軍”,經綦江進攻婁山關,大敗守關清兵,橫掃大西南。
清咸豐四年(1854年)八月,九壩楊龍喜率農民起義軍,攻下桐梓,占據婁山關,直搗遵義。當時著名詩人鄭珍寫道:“楊旗婁山關,飲馬板橋水。”描述義軍在婁山關的聲勢。
咸豐九年(1859年)號軍攻占婁山關,襲據鼎山城。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所屬曾廣依部,為支援貴州各族農民起義,由四川向貴州進發,攻占婁山關與西南黃號,白號軍共同奮戰,所向披靡。
婁山關戰役
第一次戰役
1935年1月初,中央紅軍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烏江天險。1月6日,紅軍先頭部隊進入遵義城。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證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新根據地”,中央軍委決定派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追殲北竄之黔軍侯之擔部,攻克婁山關,占領桐梓縣城。命令一下,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和一軍團政治委員聶榮臻即到遵義城北門四團駐地部署了戰斗任務。四團團長耿飚、政委楊成武當即率部隊北進。部隊抵板橋,消滅敵人一個前哨排。同時對婁山關敵情進行偵察,決定采用一路正面強攻、一路繞關東小道抄襲的戰斗攻克婁山關。1月9日,四團由板橋分道出發。一營長李光順率一營擔任正面主攻,沿公路以梯隊形式展開向關口推進。二營為二梯隊集結山腳待命。偵察隊長潘峰率偵察隊和工兵連從關東側小路向敵人側后前進,意在截斷敵后路,并襲擾桐梓縣城。扼守在婁山關上的敵人,是從烏江防線潰退下來的黔軍第三旅林秀生部兩個團,膽寒若驚弓之鳥。
紅軍尚未攻關,敵軍即用電話向其軍部請求增援,敵軍部電話命令守敵“不準后撤一步”,并命其注意警戒關 口東邊小路,提防紅軍從側后襲擊桐梓。時正下雨,紅軍通信班戰士搭電線于敵人電話線上,竊聽敵人通話,知敵人東側空虛。耿飚團長即命正面部隊暫緩進攻,命令關東側偵察隊、工兵連迅速斷敵退路。通信班又竊聽到敵人軍部命關上守敵撤退的電話,知道守敵要棄關退守桐梓。正面強攻部隊即以密集火力,從關南發動總攻,迅猛殺上婁山關。敵人利用有利地形,妄圖死守關口,向北退卻。紅軍冒著槍林彈雨,沖入敵陣,與敵人白刃肉博,占領關口。敵人向北狼狽逃竄,沿途丟棄武器、煙槍和大量軍用物資。四團乘勝追擊下關,經南溪口、紅花園直撲桐梓縣城。潘峰率領的側翼部隊已克桐梓,俘敵數百,繳獲大量物資。當天,紅二師師部進占桐梓,婁山關戰斗大獲全勝。1月10日,紅軍追殲敵人,在新站與敵侯之璽部兩個團激戰一整天,并擊退川敵廖海濤部,11日進占松坎。紅一師與第十團亦從遵義趕到,進駐桐梓、新站、松坎、酒店埡與川軍對峙,組成了遵義的北面防線,為保衛遵義革命中心區的安全和黨中央在遵義召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次戰役
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殲滅黔軍四個團,攻下婁山關,揭開遵義大捷的序幕,贏得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巨大勝利,展示了遵義會議的曙光。從此,紅軍戰斗過的婁山關,便成為黔北著名的革命紀念地。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是我黨歷史上的轉折點。但是,蔣介石從各省調集40多萬兵力,分七個縱隊四面八方撲向黔北,妄圖把3萬多紅軍“聚而殲之”。為了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央軍委制定了在宜賓、瀘州間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作戰計劃。1935年1月19日,紅軍分三路離開遵義北上。1935年1月29日,紅軍在土城渾溪口、赤水元厚渡口勝利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長江沿線敵情嚴重,不利紅軍渡江,中央軍委電令各軍團轉移到敵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蔣介石令川軍、滇軍向紅軍側擊,并在川南部署兵力合圍紅軍。
2月10日,中央軍委決定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突然離開扎西、揮戈東進。2月19日,左縱隊和右縱隊分別在二郎灘和太平渡渡過赤水河。2月14日,紅一軍團前鋒一師一團消滅黔軍王家烈第四團一部,攻占了桐梓縣城。紅軍回師迅速,打亂了蔣介石在黔北的軍事部署。
1935年2月25日晨,中央軍委發出“應乘虛占領婁山關”的指示,命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負責指揮一、三軍團及干部團進攻婁山關。彭德懷接受任務后立即命三軍團第十三團主攻婁山關,一軍團第一團向關東側石炭關迂回,其余各部隨前鋒向婁山關挺進。25日上午9時,十三團在向婁山關疾進途中,在紅花園與趕赴桐梓增援的黔軍杜肇華旅(王家烈的主力部隊之一)的第六團遭遇,敵且戰且退,由南溪口退守婁山關。其團長劉鶴鳴急命“雙槍兵”進入隘口兩側高地,右翼由第二營扼守,左翼由一連防守,阻止紅軍正面進攻,并掩護敵一、三兩營在關上構筑工事。敵旅長杜肇華退駐關南黑神廟指揮。敵師長柏輝章命宋華軒率第十團向婁山關右翼增援,令十五團駐守板橋,防止紅軍從東側抄襲后路,還命令敵第六團團長劉鶴鳴“固守婁山關三日”,以掩護吳奇偉部由貴陽渡烏江馳援遵義守敵。紅軍由紅花園進抵關北南溪口,經偵察決定,由十三團主攻關口,紅十團及一軍團一部從兩側包抄,斷敵后路。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政委蘇振華率領紅軍攻關,在強大火力掩護下發起猛烈仰攻。一營攀懸崖進攻制高點金山,兩個沖鋒梯隊喊聲如雷,投出排排手榴彈,端著刺刀沖出敵陣,經過激烈肉搏戰,終于打垮守敵,攻占點金山高地。敵軍組織強大火力,拼湊“敢死隊”反撲,敵軍官以***督戰,逼“雙槍兵”冒死攻山。紅軍與敵人在點金山和大尖山一線進行了反復拼殺的拉鋸戰。下午4時,紅軍在軍團組織的火力掩護下,發動五次沖鋒,擊斃敵督戰官,乘勢猛沖,連續攻占了婁山關兩側的十多座山頭,完全突破敵防線,在黃昏前牢牢控制了關口。劉鶴鳴收拾殘兵敗卒,退守關南黑神廟一線。25日晚,為奪取婁山關戰斗的最后勝利,中央軍委命令謝嵩、鐘赤兵率領三軍團十二團從桐梓楚米鋪連夜趕赴婁山關,接替與敵人血戰一天一夜的十三團一營;命令張宗遜、黃克誠率領紅十團從婁山關東側,由小箐、牛王屯迂回打擊板橋馳援之敵十五團;命令鄧國清、張愛萍率領紅十一團遠出婁山關西翼,由小水田經混于場直播高坪大橋,截斷板橋和遵義的聯系,斷敵退路。
26日清晨,婁山關上籠罩著濃云密霧。盤踞關南的敵軍精銳第四團,排成密集隊形向關口發起集團沖鋒;劉鶴鳴第六團殘部也蜂擁攻關,企圖奪回點金山高地。敵旅長杜肇華令第十團宋華軒部、十六團金祖典部,分從左右兩翼包抄關口,在輕重機槍掩護下,發動6次沖鋒,占領了婁山關口以南沿公路的軍事哨和小哨。紅十二團居高臨下,擊潰敵人多次反撲。敵人仰仗兵多彈足,又多次向婁山關猛攻,作垂死掙扎。紅軍正面出擊,左右迂回包抄,前后夾攻,沿公路向南縱深追擊。戰斗從清晨持續到下午五時,紅軍牢固地占領了關口,在關口至板橋一線,殲滅和擊潰敵人四個團,滿山遍野和公路上擺滿了敵人的尸體、武器、轎子和煙槍。紅軍乘勝猛追,在高坪、董公寺一線又殲敵四個團。傍晚,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相繼策馬登上婁山關,又先后下馬觀看剛結束戰斗的戰場。毛澤東突然想起一月前經過婁山關時哼過的幾句新詞。他再次跨上馬背,續完了《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1935年2月27日,紅軍占領遵義新城。28日晨,紅軍在城南紅花崗、老鴉山與趕來增援的偽中央軍激戰,殲滅吳奇偉五十九師、九十三師大部,并將敵趕到烏江以南,勝利結束了遵義戰役。婁山關激戰與遵義戰役的勝利,使紅軍擺脫了被動地位,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在川、滇、黔邊區全殲紅軍的夢想。遵義戰役后,紅軍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兵臨貴陽,西進云南,巧渡金沙江,沖出絕境,實現了北上會師的偉大戰略計劃。
紅軍與董酒
紅軍長征期間,于1935年1月攻下遵義城,在這里,紅軍戰士得到極其寶貴的12天休整。遵義會議前后,紅 軍的處境非常艱難:面對沒有根據地而被迫長期艱苦的行軍作戰,戰士大量傷亡失散,而物資、醫療補給也存在很大的困難。當時紅軍的醫療條件比較差,出征攜帶的藥品都用的差不多了,需要大量補充。紅軍買光了城內太平洋藥房的所有藥材,動手術需要大量酒精消毒,就用本地出產的酒替代,當時遵義城比較大的酒坊,就是董公寺窖酒(即后來的董酒)。董酒成為了救助紅軍傷員的重要物資。一支紅軍來到遵義城郊董公寺一帶,發現這兒的酒質量很好,既能擋寒,還能解乏。一些輕傷員們直接用那窖酒來擦拭身體,消毒化瘀、緩解疼痛,第二天又能精神抖擻的出發了。自此,董酒的妙用便在紅軍里傳開了,離開遵義時,許多紅軍戰士把隨身水壺都灌滿了董酒。
婁山關旅游
景色
莫友芝在《亭遺詩》中也寫道:大樓高壓萬峰顛,鳥道才容一線穿。豈料養痛成為潰,翻今天險等虛傳。翦除勁旅勞三省,通塞殘籌費五年。始信大刀功第一,當時斡腹競爭先。 婁山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 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清代著名學者、詩人鄭珍、莫友芝等都吟詠過它。 婁山關風景區以人文景觀取作畫,文物古跡眾多,既有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會址,又有統治播州700多年楊氏土司,毛澤東住址等各類建筑遺址。 景區分為烏江渡、播雅天池、紅花崗區、鳳凰山、海龍屯、婁山關、天門洞、夜郎鎮等8個景區和8個獨立景點。
旅游指南
1、門票價格:憑個人身份證可免門票。
2、交通指南:可在遵義茅草鋪車站乘坐到桐梓縣城的車,在婁山關站下車即可,票價一般在10—15元。也可以在遵義紅花園站乘汽車到婁山關碑下。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4669.html
婁山關在哪里?婁山關屬于哪個省?婁山關在哪個省?
相關婁山關,婁山關在哪里,婁山關屬于哪個省?婁山關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