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馬王堆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在哪里,長沙馬王堆漢墓在哪個省
長沙馬王堆漢墓在哪里?長沙馬王堆漢墓屬于哪個省哪個市?長沙馬王堆漢墓在哪個省?
長沙馬王堆漢墓旅游,長沙馬王堆漢墓在哪里,怎么走?
馬王堆漢墓,位于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街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的家族墓地。 馬王堆漢墓于1972~1974年先后進行3次考古發掘,墓葬的結構宏偉復雜,三座都是北側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墓,槨室構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層層填土,夯實封固。 [2] 二號墓是漢初長沙丞相轪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 墓葬共計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槨、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中草藥等遺物3000余件。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及長沙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介
馬王堆漢墓位于長沙市東郊瀏陽河西岸、長瀏公路北側,距市中心約4公里,屬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原屬東屯渡鄉)。原為河灣平地中隆起的一個大土堆,據地方志記載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馬王堆。堆上東西又各突起土冢一個,其間相距20余米。兩冢頂部平圓,底部相連,形似馬鞍,故也有人稱其為馬鞍堆,馬王堆共有三座墓,分別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倉及其妻、兒的墓。
長沙馬王堆漢墓辛追千年女尸復原圖片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長沙丞相”、“大侯之印”、“利蒼”三顆印章,證明是漢初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族的墓地。這三座古墓規模巨大,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徑30米左右。1972-1974年相繼發掘,其墓葬結構非常宏偉復雜,其中一、三號墓棺槨葬具保存完好。
根據漆器款識、封泥、印章等推斷,一號墓為利蒼之妻,二號墓為利蒼本人,三號墓則是利蒼之子,三座墓葬的時間相距約20多年。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槨室構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槨(外槨、中槨、內。、三棺(外棺、中棺、內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約1萬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130厘米。棺內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蒼的妻子辛追),尸體長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潤澤柔軟,部分毛發尚存,部分關節可以彎動,許多軟組織比較豐滿,柔潤而有彈性。古尸內臟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對位置基本正常。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保存時間最長的一具濕尸。
馬王堆漢墓之一、三號墓出土文物極多,內中僅鐘、鼎、鈁、壺、盒、奩、盤、杯、木俑、屏風等漆 器就達500件。一號墓珍貴。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中不僅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五占星》、《天文氣象雜 占》,還有華夏最古老的醫藥專著《脈法》、《五十二病方》等。帛畫則有《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等,頗具高深的藝術性和實用性。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不但品種繁多,且價值極為珍貴,藝術性高、實用性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轟動了海內外。
湖南省博物館位于長沙市東風路3號,在此可以看到古尸及其隨葬文物。在***,旅游者往往會將馬王堆與秦始皇兵馬俑相提并論,而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已成為中華文明古國的一份瑰寶。
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包括漢代女尸被移至湖南省博物館內新建成的“馬王堆漢墓陳列館”中。由湖南省和國家文物局撥?钚藿惲叙^,恒溫、恒濕,陳列方式特殊,據說是當時的亞洲一流水平陳列館。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段迨》健返陌l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介紹
1、棺槨結構
1號墓和3號墓的棺槨都保存相當完整,結構大體一致,但規模有一定的差別。1號墓的龐大槨室和4 層套棺,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方法制作而成,約用木材52立方米。槨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構筑,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下置墊木和兩層底板,再樹4塊壁板和4塊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邊箱,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4層套棺用梓屬木材制作,內壁均髹朱漆,外表則各不相同。外層的黑漆素棺體積最大,長2.95米,寬 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裝飾。第2層為黑地彩繪棺,飾復雜多變的云氣紋及形態各異的神怪和禽獸。第3層為朱地彩繪棺,飾龍、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圖案。第 4層為直接殮尸的錦飾內棺,蓋棺后先橫加兩道帛束,再滿貼以鋪絨繡錦為邊飾的羽毛貼花錦。3號墓的槨室南邊箱多一縱梁。套棺3層,外棺和中棺的外表均髹棕黑色素漆,未加其他裝飾,內棺則在加帛束之后滿貼以絨圈錦為邊飾的繡品。 2號墓從殘存的痕跡看來,結構和 1、3號墓有所不同,槨內置2層棺。
1號墓和3號墓的棺槨都保存相當完整,結構大體一致,但規模有一定的差別。1號墓的龐大槨室和4 層套棺,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方法制作而成,約用木材52立方米。槨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構筑,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下置墊木和兩層底板,再樹4塊壁板和4塊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邊箱,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4層套棺用梓屬木材制作,內壁均髹朱漆,外表則各不相同。外層的黑漆素棺體積最大,長2.95米,寬 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裝飾。第2層為黑地彩繪棺,飾復雜多變的云氣紋及形態各異的神怪和禽獸。第3層為朱地彩繪棺,飾龍、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圖案。第 4層為直接殮尸的錦飾內棺,蓋棺后先橫加兩道帛束,再滿貼以鋪絨繡錦為邊飾的羽毛貼花錦。3號墓的槨室南邊箱多一縱梁。套棺3層,外棺和中棺的外表均髹棕黑色素漆,未加其他裝飾,內棺則在加帛束之后滿貼以絨圈錦為邊飾的繡品。 2號墓從殘存的痕跡看來,結構和 1、3號墓有所不同,槨內置2層棺。
2、馬王堆漢墓墓葬
馬王堆漢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兩個土,東西并列,底徑各約40米,頂部圓平,高約16米。當地原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時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后填土夯實,筑起高大的墳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側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1號墓的墓坑最大、 最深。墓口南北長19.5米, 東西寬17.8米,以下有4層臺階,再下則是斗形坑壁,直達墓底。墓底長7.6米,寬6.7米,深16米。另外兩座墓的規模略小,墓坑較淺,墓壁只有3層臺階。2號墓墓底長7.25米,寬5.95米;3號墓墓底長5.8米,寬5.05米。
3座墓的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層層填土,夯實封固。1號墓填木炭厚0.4~0.5米,總重量約達1萬多斤,分布在木炭層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強,滲透性極低,對于密封起決定性作用。1號墓的白膏泥堆積既厚又勻,封固嚴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槨室形成高標準的恒溫、恒濕、缺氧、無菌環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對各種物質的損毀作用,故墓內的多層棺槨、墓主尸體及隨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來。另外兩座墓,特別是 2號墓,則因白膏泥堆積較薄,分布不勻,密封程度不好,墓內的保存情況較差。
3、馬王堆漢墓女尸及其衣衾
辛追1號墓的女尸經病理解剖表明,雖然經歷了2100年,身體各部位和內臟器官的外形仍相當完整,并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也保存較好,這在世界尸體保存記錄中是十分罕見的。臨床醫學檢驗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癥,以及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癥、血吸蟲病等多種病變,為研究尸體的保存以及古組織學、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而病理解剖時,在女尸腸道中發現的甜瓜籽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種并發癥,最終導致的心絞痛,讓這位享盡榮華富貴的老婦人撒手西寰。
女尸身著絲綿袍和麻布單衣,足登青絲履,面蓋醬色錦帕,并且用絲帶將兩臂和兩腳系縛起來。然后包裹18層絲、麻衣衾,捆扎9道組帶,又覆蓋兩件絲綿袍。女尸出土時,浸泡在約80公升的無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變成棕黃色)。這種棺液經多種科學分析判明不是防腐劑,而是土壤中的水分通過白膏泥和木炭層滲入墓室,經長時間的凝結而積聚棺內,具有微弱的抑菌、殺菌作用,但不是尸體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注:根據中央10臺科學探索所述,棺內有40公升液體,并不是從棺外滲入,是女尸的尸水,因為六層柜都沒有水滲入情況.并且六層棺外有五千公斤的木炭和白膏泥包裹導致水不能滲入,這也是尸體在無菌無氧的情況得以保存的原因)
3、馬王堆漢墓隨葬器物
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隨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圍的4個邊箱之中,主要有滿盛衣物、食品和藥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樂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簡,均達1000余件。兩墓的錦飾內棺上都覆蓋彩繪帛畫。3號墓還隨葬有帛書和兵器。
4、馬王堆漢墓“遣策”竹簡
竹簡詳細記載了1號和3號兩墓隨葬品的情況,是目前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1號墓出土312枚,3號墓出土410枚,內容均為逐件記錄隨葬物品的名稱、 數量和各種物品的分類小計。1號墓“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的大概順序是:用漆木制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種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魚類),用陶器盛放的醬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糧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妝用品、絲織衣物、樂器、扇、席和土質、木質的,但沒有提到尸體的衣衾和相當數量的木俑。簡文所載與墓內所出實物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兩相符合者仍然較多,因而根據簡文便可確定某些器物的名稱。3號墓所出“遣策”竹簡,除大部分內容與1號墓相同外,還記載有車騎、樂舞、童仆等侍從,包括所持儀仗、兵器和樂器等物,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兩壁的帛畫大體對照起來。
5、馬王堆漢墓彩繪帛畫
1號墓和3號墓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兩幅帛畫的構圖基本一致,全長2米許,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頂端系帶以供張舉,應是當時葬儀中必備的旌幡。畫面上段繪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征著天上境界;下段繪交龍穿璧圖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饗等場面。整個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認為,“遣策”簡文中的“非衣一長丈二尺”,即指這種帛畫。兩墓帛畫的主要差別在于墓主形象,1號墓為女性,3號墓為男性。3號墓棺房懸掛的帛畫,西壁保存較好,長2.12米,寬0.94米,繪車馬儀仗圖像,畫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幾百匹馬和數十輛車;東壁的帛畫殘破嚴重,所繪似為墓主生活場面。
6、馬王堆漢墓紡織品和衣物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絲織品和衣物,年代早,數量大,品種多,保存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史料。1號墓邊箱出土的織物,大部分放在幾個竹笥之中,除15件相當完整的單、夾綿袍及裙、襪、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還有46卷單幅的絹、紗、綺、羅、錦和繡品,都以荻莖為骨干卷扎整齊,以象征成匹的繒帛。3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殘破不成形,品種與1號墓大致相同,但錦的花色較多。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發展狀況的是素紗和絨圈錦。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重不到1兩,是當時繅紡技術發展程度的標志。用作衣物緣飾的絨圈錦,紋樣具立體效果,需要雙經軸機構的復雜提花機制織,其發現證明絨類織物是中國最早發明創造的,從而否定了過去誤認為唐代以后才有或從國外傳入的說法。而印花敷彩紗的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較好的麻布,發現于1號墓的尸體包裹之中,系用苧麻或大麻織成,仍具相當的韌性。
7、馬王堆漢墓帛書和醫簡
馬王堆漢墓發現了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卷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
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
8、馬王堆漢墓樂器
馬王堆漢墓的樂器,1號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還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號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簫。這些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別標明漢初的律名,為探討中國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證。
9、馬王堆漢墓漆器和木俑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共約500件,計1號墓184件,3號墓316件。這是各地發現漢代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類主要有鼎、匕、盒、壺、鈁、卮、耳杯、盤、、奩、案、幾和屏風等。漆耳杯占漆器總數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數奩和卮是夾胎。裝飾花紋多為漆繪的紅、黑和灰綠等色。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一些漆器書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樣,還有注明器物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
此外,1號、3號兩墓分別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個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332.html
長沙馬王堆漢墓在哪里?長沙馬王堆漢墓屬于哪個省?長沙馬王堆漢墓在哪個?
相關長沙馬王堆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在哪里,長沙馬王堆漢墓屬于哪個省?長沙馬王堆漢墓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