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汶川在哪里,汶川在哪個省
汶川在哪里?汶川屬于哪個省哪個市?汶川在哪個省?
汶川旅游,汶川在哪里,怎么走?
汶川縣,隸屬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四川省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截至2023年5月,汶川縣下轄9個鎮、75個行政村、8個社區, 幅員面積4084平方千米。
汶川簡介
汶川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縣域東西寬84千米,南北長105千米,轄14個鄉鎮,總面積4083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48%,人口1117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總人口的26.69%,是我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縣城威州鎮位于縣境北部岷江與雜谷腦河交會處,海拔1325米,周圍有茶坪山脈、邛崍山脈等眾多山體圍繞,距省城成都146千米、州府馬爾康縣246千米,國道213、317線穿城而過。
汶川
汶川縣自1963年恢復建縣至今,全縣轄6鎮8鄉, 總人口1117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總人口的26.69%,是我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岷江縱貫縣境西部地區,長達88公里,主要有雜谷腦、魚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積1429平方公里。全縣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達348萬千瓦,可開發量170萬千瓦,現已開發100萬千瓦,開發潛力巨大。
汶川
汶川縣礦產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富足,旅游資源更是別具一格,擁有臥龍自然保護區、三江生態旅游風景區等自然景觀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國文化遺址等人文景觀資源。汶川縣既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繡之鄉”,也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就在縣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壩州的南大門,也是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
到2002年底,國內生產總值達125 8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6 54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 42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 678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1 500畝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基地和500畝兩個無農藥污染IPM示范園區,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五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干果生產建設基地。林業三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頃,飛播造林813.4公頃,人工造林3 723.1公頃;完成還生態林3.28萬畝,還經濟林0.42萬畝;完成治沙面積14 605.54萬公 頃。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區州、縣的工業經濟走廊和水磨工業經濟園區,正抓緊建立桃關工業經濟園區,成規模、效益好、資產上千萬元的招商引資企業已有潘達爾工業硅廠、躍發冶煉有限公司等6戶;電力工業更是異軍突起,當前,已建成投產各級電站40余座,裝機容量達100余萬千瓦,1986年初被評為全國首批5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之一。
旅游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已開發三江生態旅游區、西羌第一村、姜維城古文化遺址、蘿卜寨民俗村等景區。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已建成以國道213、317線為主干,縣、鄉、村道為支線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耕道。郵電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移動、聯通通信網絡覆蓋率達85%以上,縣城及主要集鎮已開通了小靈通通信,實現了通信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威州城區面積已達3.53平方公里,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已逐漸形成阿壩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環山,三山競秀、二水爭流,一城跨江盡新樓”是對今日威州的精當描繪。
文化教育事業快速向前推進。縣域內有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阿壩州財貿校、阿壩州電大等6所大中專院校,州水電、農業機械、交通、牧業等4所州級技工學校,農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為省重點中學的威州中學,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育質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為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培育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汶川地理概況
汶川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因汶水得名,是中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地圖坐標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主要民族為漢、羌、藏和回族。周邊相鄰縣級政區,東鄰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縣,西界寶興縣與小金縣,西北至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境內有臥龍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為主要旅游景點。縣治威州鎮。
汶川地處四川盆地西北緣,龍門山脈和邛崍山脈分別位于縣域東北與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境內主要河流。
汶川因縣西汶水(現岷江)得名,西漢時為綿虒縣,西晉改為汶山縣,并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歷史。1952年縣城由綿虒遷威州;1958年茂縣、汶川縣、理縣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2年恢復汶川縣至今。
2007年12月5日,汶川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汶川旅游
阿壩州汶川縣的地理和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距成都市僅70公里,素有阿壩州南大門之稱。這里不僅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繡之鄉,更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還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該縣境內水能資源蘊藏量達348萬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給地。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離全省的中心城市近、都汶高速高等級公路建設、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創建九環線千里文明走廊等機遇,及時調整發展思路,奮力推進汶川跨越式發展,努力把汶川建設成為全國藏區第一州模范縣和岷江上游“明珠城市”。
走進汶川,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片生態的樂土!一座離都市最近的“天然氧吧”!一處最適合都市人休閑的旅游圣地!這里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里旅游舒適期很長,夏季每天舒適時間為23~24小時;這里的生存環境質量極高,大氣環境質量為國家一類一級,空氣污染指數為25,是都市的1/5;地表水環境質量為國家一級,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僅以三江、草坡、臥龍等生態景區為例,日釋氧氣量為1 500噸,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150個,比某些大都市高1 000倍,空氣中含菌量比某些大都市低100~1 000倍。
走進汶川,你會享受到獨特的集自然、生態、藏羌民風民俗為一體的短程特色旅游和城市度假休閑旅游。你可以去追溯世界上最古老的羌文化,絢麗的羌族刺繡;欣賞歷經千年不倒的羌寨、碉房和邛籠仍在雪山下聳立,被稱為世界橋梁先驅的懸筒和溜索仍在峽谷上空彌香。 走進汶川,攀巖、漂流、滑翔、科學探險、野營、生存挑戰、定向運動,及軌道滑行、羌族溜索、日光浴場、藏羌晚會、西羌藥蒸等,既可陶冶身心,又可以強健體魄。
走進汶川,閱盡人間春色:那數不清的直徑數米的巨樹構成了一片片的獨特森林,杜鵑、香楠、珙桐、連香、桂花、蘭花形成了香海、香路、香山,尤其是那數十種杜鵑從春至冬依次開放,美艷無比。夏季,是觀賞鴿子花的最好季節,這里是全球唯一能看到如此壯觀美景的地方。從4月開始,花朵由淡綠色而乳白色而棕褐色,山風吹拂,萬花齊動,似對對白鴿展翅欲飛;秋時,放眼望去,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冬季、霧凇、冰掛、冰瀑是雪的精靈,雪蓮、臘梅是雪的天使。
走進汶川,以生態為支撐的各種基地映入眼簾:全縣已在水磨鎮建起了3 000余畝優質茶葉基地,在三江鄉建起了1 000余畝獼猴桃基地和漩映地區2 000余畝“苦丁茶”基地;在威州鎮布瓦山建起占地1 500畝的“農業生態科技示范園”基地,在綿鎮三官廟建起了占地3 000畝的“經濟生態示范園”,還有七盤溝枇杷園、克枯鄉的梨棗園等一批高標準特色農業基地。并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5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干果生產建設基地;全縣已發展商品蔬菜30多個品種、種植面積達30 000余畝,優質茶葉7 000余畝、甜櫻桃8 000畝、枇杷3 000畝、小水果4 000畝的生態農業基地;再用3年時間,全縣將分別建成萬畝優質甜櫻桃、萬畝優質枇杷、萬畝獼猴桃和甜柿等優質小水果、萬畝優質茶葉四個基地。 迥瀾塔位于汶川縣漩口鎮鎮政府后岷江與壽溪河交匯處的岸邊臺地上。塔為九級密檐式磚塔,坐東南向西北。塔基及塔身平面呈正六方形,以白色灰漿抹面。塔基由上往下微內收,底邊長2.6米,高6.5米,西南面開拱形門一道,高2.4米,寬0.80米。
塔身為密檐九級,由下向上逐級內收。各層塔檐用磚疊澀向外挑出,每層高度由下往上依次遞減,各層各面正中皆開拱形小窗一道,頂為六角攢尖頂。塔通高21米。在塔身第一層內壁有“姚垂典漠訓詔損造,堪興茍含章,造工謝寅昌。大清道 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的題記。《灌縣志》亦載迥瀾塔“清處士姚清瀾建也”。迥瀾塔系風水塔,為漩口鎮八景之一。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七盤溝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城南,距縣城約7公里。溝長約30公里,溝口海拔1500米,溝頂的白龍池4020米,溝寬處300余米,窄處僅1米左右。溝內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處以自然風光為主的山地風景區。
全溝景觀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從白龍池到雪花坪一帶,長約6公里,坡降大,從4020米下降到3418米。這段屬典型的“彭灌雜谷”斷裂地帶,山勢陡峭如刀劈斧砍,峰形千姿萬態。白龍池是一個形狀如葫蘆的高山堰塞湖,深潭碧水,從出水口下跌形成多級瀑布,其中5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10余個。下段由雪花坪至溝口鎮溝石,水勢緩而多變,在茂林幽竹間奔流,全長約15公里。地勢平坦開闊而兩岸山峰高聳,野花遍地,綠草如茵。以雪花坪瀑布最為壯觀。
這里氣候溫和,植被豐茂,從山腳到山頂,大致可分為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山地寒溫帶陰暗針葉林帶、亞高山亞寒帶灌叢草甸帶、高山寒帶草甸帶5個垂直分布的植物帶,植物種類繁多,動物資源也很豐富。
臥龍自然保護區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西南部,邛崍山脈東南坡,距四川省會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保護區始建于1963年,面積20萬公頃,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國家級保護區之一,是國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保護區現有人口5 343人,其中,農業人口4 550人。
1980年,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并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合作建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1983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將臥龍保護區內汶川縣的臥龍、耿達兩個公社劃定為汶川縣臥龍特別行政區,實行部、省雙重領導體制,由林業廳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業部聯合作出了將四川省汶川縣臥龍特別行政區改為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的決定,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署辦公的綜合管理體制。
臥龍自然保護區以“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享譽中外,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區內共分布著100多只大熊貓,約占全國總數的10%。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其它珍稀瀕危動物金絲猴、羚牛等共有56種,其中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共有12種,二類保護動物 44種。據統計區內其它動物種類如:脊椎動物有450種,其中獸類103種,鳥類283種,兩棲類21種,爬行類25種,魚類18種;昆蟲約1 700種。據已采集的植物標本統計,區內植物有近4 000種。高等植物1 989種,在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種,被子植物1 604種。被列為國家級保護的珍貴瀕危植物達24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連香樹、水清樹,二級保護植物9種,三級保護植物13種。保護區內還有豐富的水能蘊藏量。
臥龍自然保護區地理條件獨特、地貌類型復雜,風景秀麗、景型多樣、氣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險、峻、奇、秀于一體,還有濃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區內建有相當規模的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國家保護動物繁殖場;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貓野外觀測站;有國內迄今為止以單一生物物種為主建立的博物館的大熊貓博物館。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2251.html
汶川在哪里?汶川屬于哪個省?汶川在哪個省?
相關汶川,汶川在哪里,汶川屬于哪個省?汶川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