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驪山在哪里,驪山在哪個省
驪山在哪里?驪山屬于哪個省哪個市?驪山在哪個省?
驪山旅游,驪山在哪里,怎么走?
驪山,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南,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海拔1302米,東西綿延25公里。由東西繡嶺組成,是秦嶺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內的一個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山勢逶迤,樹木蔥蘢,遠望宛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而得名。驪山,因景色翠秀,美如錦繡,故又名“繡嶺”。每當夕陽西下,驪山輝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有“驪山晚照”之美譽。驪山是華清宮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山上文物勝跡眾多、自然景觀秀麗,遍布著烽火臺、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諫亭、上善湖、七夕橋、尚德苑、遇仙橋、三元洞等眾多著名景點。
驪山簡介
驪山,位于西安臨潼區城南,屬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靠著秦始皇兵馬俑,最高峰九龍頂海拔 1301.9米,山勢逶迤,樹木蔥蘢,遠望宛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而得名。驪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錦繡,故又名“繡嶺”。每當夕陽西下,驪山輝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有“驪山晚照”之美譽。
西安驪山
驪山風景
驪山風景秀麗,相傳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征,又稱華清池。1982年4月基建開挖地基時發現唐華清宮御湯建筑遺址。經考古專家發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積內發現5個湯池遺址,并確認它們分別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和星辰湯,分別為皇帝、貴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遺址。在這些遺址上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于1990年10月正式開放。華清池內的五間廳是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蔣介石住地。
西安驪山
唐代鼎盛時期的華清宮在“安史之亂”(8世紀中葉)后規模大為縮小。今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礎之上經過多次修繕、擴建以及發掘復原唐代遺址后形成的。它只相當于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占地面積85560平方米,分為東區、西區和中區。驪山加強了植樹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遺址也得到保護。山下建有華清池公園 ,溫泉療養院,山上有纜車連接老母殿和烽火臺,山中景色可盡收眼底。
驪山主要景點
驪山是中國名山之一,她是唐華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森林景觀獨具特色,有千畝側柏林、驪山擰擰柏、八戒顯形樹等。其山勢峻峭斷層地貌別具一格。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驪山均留下烙印,古跡遺址星羅棋布、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離宮別墅皇家風范、地熱溫泉極具魅力。“驪山云樹郁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先生的這兩句詩恰到好處地向人們訴說著驪山的歷史。這里已構成了一處殊堪神往的旅游勝地。
驪山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于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今尚殘留遺址。
雞上架
從石甕水潭處攀援西行,到雞上架。這里是從東繡嶺通往西繡嶺的一段險道。游人到此,手足并用,盤旋而上,如同雞上架一般,故而得名。
牡丹溝
從飲鹿槽向西,即是一條深溝大壑,當地人叫它牡丹溝。溝中有泉,名曰“美泉”。據說,用這股美泉澆灌的牡丹,花色特別嬌艷。唐玄宗喜歡牡丹,他曾在牡丹溝開辟牡丹園,由當時精通園藝的花師宋單父培植。據《花經》記載:“種花萬本,色樣各殊。”
達摩洞
烽火臺北面約200—300米處,有一深5米,高2米,寬3米的洞穴,這個洞相傳乃是印度佛教達摩的弟子鎮山王在此鑿洞苦修,人稱達摩洞。
秤錘石
從石甕谷遇仙橋下行的途中,有一塊高5米左右,上小下大,狀如秤錘的大石頭,千百年來,無論遇到怎樣的大洪水,它卻穩穩地站在谷底,巋然不動。傳說此石為“二郎神楊戩”稱驪山的秤錘,故稱之“驪山秤錘石”。
飲鹿槽
在今朝元閣西一片平地上,有一長300厘米、寬92厘米、高56厘米的大石槽,相傳為唐時馴鹿飲水的地方。老子的坐騎是長生鹿,按此說,或為當年老君飲鹿的石槽,或為后人附會傳說所造。《津陽門詩》有“長生鹿瘦銅牌重”句,“飲鹿泉邊春露”句。
金沙洞
是唐玄宗和楊玉環在驪山的一個秘宮,俗稱幽洞,是他們避開眾人獨自秘密會聚的一個山洞。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書生劉瑞五探奇冒險,從而揭開了金沙洞的秘密。洞中有唐玄宗、楊貴妃及眾宮娥的白玉雕像,楊貴紀靦腆羞澀,唐玄宗含情脈脈,無不栩栩如生。
日月亭
位于兵諫亭與晚照亭之間,取國共合作日月同輝之意。內檐彩繪驪山各主要景點圖案,讓游人在休息的同時,感悟驪山深厚的文化內涵。
翠蔭亭
又名翠云亭,唐華清宮著名景點。宋朝李埏有絕句贊譽“一別驪山歲已深,林花依舊繡嶺岑,歸尋當日新開路,隱約苔痕下翠蔭。
舍身崖
在東側山谷中,有一座孤立的山峰,頂部為6平方米的平臺,寸草不生。山峰四周峻峭,猶如刀削一般。其上刻有“舍身崖”三字。清人周燦《游驅山東繡嶺記》云: “敬虛和尚易其名曰護生崖。”
兵諫亭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來陜,以游山玩水為名,布置大規模的剿共活動,期間張、楊兩位將軍在洛陽、西安、臨潼等地數次勸諫蔣“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時許,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后,后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4米,寬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解放后,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為了緩和兩岸關系,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烽火臺
是古代戰時傳遞戰報、調兵的設施。相傳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遺憾的是褒姒自進宮以來從未開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納了奸臣虢石父的計謀,無故點燃狼煙,引得四方諸侯前來救駕, 當眾諸侯汗流浹背趕來時,見到的卻是烽火臺上的燈紅酒綠、歌舞升平,于是憤然離去。這時,褒姒看見眾臣的狼狽樣,果真“撲哧”一聲笑了。為此周幽王大大獎勵了虢石父。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當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時,卻無人來救,西周至此滅亡了,從而留下一個“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這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老母宮
位于驪山西繡嶺第二峰,這座廟宇在歷史傳說中是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創始人女媧氏而修建的,相傳女媧“攥黃土做人”,創造了人類, 三皇五帝均為其子孫,她又在驪山煉石補天,勞苦而功高,后世人尊稱她為“驪山老母”。她死后,人們將其葬于驪山之陽(今藍田縣境內),又在驪山上修女媧祠紀念。據載,女媧本為驪山附近一名杰出的氏族首領,每當農歷六月十三日,四方群眾攜床單干糧,夜宿驪山,祭祀老母,這個風俗沿續至今。
老君殿
老君殿始建于唐代, 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為道教始祖,認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認作先人,上了封號,相傳唐玄宗游幸華清宮時,兩次在此夢到老君降臨閣內,因此稱為 “降圣閣 ”又稱 “朝元閣 ”殿內原供奉著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兒的杰作。華清宮朝元閣遺址,原是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內原有的老子石刻像,藝術價值很高,現存于陜西博物館內。玉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態逼真,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無窮智慧和豐富想象力。 [1]
三元洞
北臨華清池,上通老君殿,是由驪山西門登山的第一景點,也是一處自然奇觀。這里有幾孔清靜幽雅的空洞,洞內奉祀著道教所尊的“天宮、地宮、水宮--(玉皇大帝、土地爺、大禹)”三元,其最奇特之處是窯內有5個茶杯口粗細的天然通風圓洞,深不知底,晝夜生風,春夏風向外吹,秋冬風向里吹,故稱為三元洞。游客登山來至洞口,頓感微風吹拂,涼爽舒適,人們謂之神風,多有以此治病者。驪山屬于大傾角斷層巖,斷層之間的空隙遙遙相通,于是形成自然風洞,成為天造地設的一大奇觀,遠近有名,經醫療衛生部門對自然風洞排風進行采樣化驗,風洞排出的氣體,具有脫敏、鎮靜、止痛作用,對多種疾病確有治療價值。
晚照亭
位于西繡嶺老君殿東,取“驪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是一座重檐鉆尖頂方亭,站在晚照亭北側,可鳥瞰華清池、東花園、臨潼全景和渭水。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據說,每當雨過天睛,云開霧散,驪山似一匹青色的駿馬,青翠欲滴,清晰可見,在夕陽下披上一層迷人的金色,更顯得琉光溢彩,撫媚動人。有詩曰:“日暮夕陽紅似火,疑似烽火自西來。”
石甕谷
是驪山東、西繡嶺之間一處秀麗幽深的峽谷, 山勢險峻,溝大谷深。古語云:綠閣在西,紅樓在東。下有劍懸瀑布千尺,水聲淙淙,擊石飛濺,天長日久沖蝕所就,其形似甕,故稱石甕谷。谷長深邃,上下曲折,幽谷奇景乃驪山奇險迷人之處。據說為八仙上天入地之通道,稱登天道,有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等。
遇仙橋
位于驪山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甕谷中,這是一座長5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明朝一書生赴京趕考,行至此谷感其風景幽美,宿于石甕寺觀景,第二天在此橋上遇到了前往蓬萊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題名,封為翰林,此橋由此得名,據有關資料考證,遇仙橋可能是唐代所建,距今已千年歷史,然而堅固異常,站在橋上,仰望驪山,水幔懸掛,可觀賞到石甕寺、舉火樓、雞上架等景點。
舉火樓
位于石甕寺西側,驪山西繡嶺烽火臺下,其結構是磚木建造的兩層古式樓房,與東繡嶺石甕寺隔谷相望,遠眺舉火樓懸于絕壁之處,壯觀雄偉。相傳這是周幽王所建“離宮”,與褒姒避暑之處,也是周幽王發布軍令, 以舉火為信號,命令烽火點燃的指揮臺,故得名舉火樓。
明圣宮
位于驪山西繡嶺老母殿南側,始建于1992年,是臺灣道教徒,著名愛國人士顏武雄等人為報答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此修建一座大型道教觀,表達了臺灣同胞認祖歸宗,渴望回歸的愛國之情。明圣宮占地面積60余畝,共有殿堂房屋300余間。宮內有三清殿、仙祖殿、靈觀殿等景觀,分別奉著道教的三清始祖、四御天尊、三宮大帝、謝映登仙祖和護法神王靈宮。明圣宮現有常住道人32名。均是北京道教學院畢業的高素質道教人才。明圣宮是我國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型純木古建筑群,是西北規模重大的道教宮觀,堪稱道教的又一洞天福地。宮內所用漢白玉為北京房山漢白玉,建筑木材選用東北紅松,神像采用江西小葉香樟木,神龕供桌采用南非進口紅木,整個建筑風格為明清建筑,古香古色。明圣宮宛如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風景秀麗的驪山上。
石甕寺
從石甕谷瀑布東上,即到石甕寺。石甕寺原名福崖寺,是驪山東繡嶺的佛教名剎。石甕寺為唐玄宗所命名并提寫寺名,始建于開元年間,天寶七年以建造華清宮余材修繕,屬皇家佛剎。唐玄宗崇道,營建華清宮時,在西繡嶺建造了長生殿、朝元閣;楊貴紀信佛,便在東繡嶺修繕建造了佛闔石甕寺。寺內佛像,全是當年國手所造。寺內原供有雕塑家楊惠之手雕白玉佛像,與西繡嶺朝元閣白玉老君像同日由幽州運來驪山。 “精巧無比,叩之如罄”,斗轉星移,如今白玉雕像早已毀于戰火,不復存在,唯有寺內宋代沙石成皿,其形似甕,故得名石甕寺。
長生殿遺址
也叫集靈臺,在晚照亭東是唐華清宮的主要建筑之一。本來是王宮、大臣們去朝元閣朝拜前,齋戒和沐浴的地方,后來成為唐明皇與楊貴妃休閑避暑之地。它的馳名也在于《長恨歌》中記述了唐明皇和楊貴紀那段天寶愛情遺事。
三元洞坡下碑林
是1998年為日本已故著名漢學書法家石橋犀水。藤田贊陽,石田泉城等九人所建書法石碑。碑林共有九塊石碑,有行、草、隸、篆、楷等字體。碑林的建立為中日兩國書法藝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場所, 而且可以看出, 中日兩國人民的交往和友誼,是多么源遠流長。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949.html
驪山在哪里?驪山屬于哪個省?驪山在哪個省?
相關驪山,驪山在哪里,驪山屬于哪個省?驪山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