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長城,中國南方長城在哪里,中國南方長城在哪個省
中國南方長城在哪里?中國南方長城屬于哪個省哪個市?中國南方長城在哪個省?
中國南方長城旅游,中國南方長城在哪里,怎么走?
中國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墻,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筑邊墻70里,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墻300多里,天啟三年(1622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筑土墻60余里。苗疆邊墻全長達430余里。
中國南方長城簡介
中國南方長城總長200公里,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 幾經續修后于清朝嘉靖年間定型, 據史料記載,在上自貴州銅仁的黃會營,亭子關,下至湘西古丈的喜鵲營,大部分在鳳凰縣境 貫穿而過,沿途有亭子關―阿拉營―拉毫關―鎮竿城―得勝營―竿子坪長官司―乾州元帥府—喜鵲營。南方長城城墻高約三米,底寬2米,墻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
中國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又稱苗疆邊墻。它是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對南方苗族鎮壓的產物。為了持續統治,持續鎮壓,想出了這筑墻屯兵,分割統治的毒計。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起來,規定了“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苗漢貿易和文化交往。這是一條由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門、關廂組成的關卡,以此孤立和征服苗族。 中國南方長城作為歷史見證卻被世人所遺忘,如今作為世人新發現,作為珍貴的旅游資源,并在國家和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與開發下,自二零零一年“五一”始,正式向海內外旅游觀光者開放!
中國南方長城
長城一向被認為是中原地區用以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防線,令人意外的是,最近在南方的湖南鳳凰縣也發現了極少見于史端的苗疆長城。
哺育了沈從文、黃永玉等藝術大師的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縣,4月下旬從北京等地請來了考古專家、文化名人,對鳳凰古城進行全面考證。其中有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長、長城學會副會長羅哲文。來到鳳凰古城后,羅等人對綿延幾百里、當地人稱作“邊墻”的古長城 遺跡產生了濃厚興趣,對它進行了詳盡調查考證,4月底作出了此“邊墻”實是中國南方苗疆長城的鑒定結論。經
中國南方長城歷史
專家證實,鳳凰發現的苗疆長城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全長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其中大部分在鳳凰縣境內貫穿而過,大致經過新鳳凰營、阿拉營、古雙營、得勝營、鎮溪營、振武營。城墻高約3米,底寬2米,墻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 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用的哨臺、炮臺、碉卡、關門,當時沿線一般駐有4000-5000人的軍隊,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
明朝,湘黔邊境的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從朝庭政府管轄的少數民族,他們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經常揭竿而起。為了安定邊境地區,鎮壓反抗,明朝廷撥出4萬兩白銀, 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筑起了長城。清朝統治者后來也對苗疆長城作了部分增補修建。也許由于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強大,苗疆長城也就沒有修筑得像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所用石塊只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
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今天我們只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墻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長城到底還保存了多少,目前還沒有人沿線調查統計過。羅哲文稱,他搞長城研究50年了,以往歷史學家只是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知道中國南方也有長城,但許多人皓首窮經也沒能找到它客觀存在的一星半點證據。他認為,說苗疆長城是中國長城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存在任何爭議,應和北方長城一樣加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他進一步指出這僅僅是一個有關行政手續的問題。
中國的南方長城(苗疆邊墻)位于湘黔邊區,始建于明朝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全長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其中大部分在鳳凰縣境內貫穿而過,大致經過新鳳凰營、阿拉營、古雙營、得勝營、鎮溪營、振武營。城墻高約3米,底寬2米,墻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 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用的哨臺、炮臺、碉卡、關門,當 時沿線一般駐有4000-5000人的軍隊,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整個修建耗銀四萬多兩。 縱觀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對于少數民族統治管理上,總是實行岐視和高壓政策,使得眾多的少數民族地區缺乏生存生活自由,過著缺衣少吃的苦難生活。在明朝,湘黔邊境的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從朝庭ZF管轄的少數民族,據康熙《麻陽縣志·鎮竿總說》記載:“已歸王化者,謂之熟苗,與內地漢人大同小異;生苗則僻處山洞,據險為寨,語言不通,風俗迥異。” 明代統治者對于少數民族是十分岐視的,在經濟上采取封鎖,在文化上采取隔離疏遠,在軍事上采取鎮壓撻伐,使得少數民族地區更加陷入貧窮落后和愚昧的境地,這就更加深了朝庭與少數民族地區之間的矛盾。據《鳳凰廳志》和《瀘溪縣志》載:苗區人口“大經草剃,存不滿百”,“幾經絕種”。這些記載,毫無夸張之意,真實地反映了在生苗區的戰爭中,苗族人口大批遭受殺害,苗民的財產,在戰爭中損失十分慘重的現象,構畫出生苗區一幅殘破凋零,蠻荒四野的景象。
因不堪忍受ZF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苗人經常揭竿而起。據史料記載:在明朝統治的 276年時間里,湘西一帶少數民族反抗朝庭的起義和暴動發生了30多起,小型起義不算。也就是說,平均每十年或不到十年就要發生一次較大的苗民起義。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6年),在貴州銅仁地區與鳳凰接界的一大片生苗居住的土地上,發生了一次規模巨大的苗民起義,弄得明朝統治者措手不及,多次派大兵進剿,但都無功而返。這次起義前后持續了15年時間,才勉強把暴亂平息鎮壓下去。但為了平息這次暴亂,明統治者不僅調動使用了數千上萬兵力,同時也花費了白銀數萬余兩,真是弄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
為安定邊境地區,鎮壓反抗,明朝廷撥出4萬兩白銀, 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筑起了這座長城。清朝統治者后來也對苗疆長城作了部分增補修建。也許由于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強大,苗疆長城也就沒有修筑得像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所用石塊只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 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今天我們只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墻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據說,在鳳凰發現的南方長城遺址也只有短短的三十幾米。
為阻止邊墻外的生苗進入到熟苗區內進行騷擾和破壞,還在沿邊墻三百八十華里的軍事分界線上,建立了各種城堡、屯堡、汛堡、營盤、碉堡、哨卡、關門、關廂等軍事設施 838個,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在這些大大小小的軍事設施里,派遣了萬余兵力進行駐守。同時,還感覺兵力缺乏,并動員組織邊墻沿線熟苗區的苗民和漢民,進行軍事訓練,參加邊墻線上的巡邏防守。這些參與邊墻巡邏和防守的人,平時從事勞動生產是農民,戰時參加防守作戰是兵士。由于有了這樣嚴密的軍事設施,又加上這樣嚴密的軍事組織和布防,真正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銅墻鐵壁。
在漫長的邊墻線上,邊墻就像一根黑色罪惡的弧線,深深地刻印在生苗區苗民的心上。他們痛恨明朝的統治者,仇視邊墻的存在,千方百計要把它搗毀推倒。因此,在這道嚴密封鎖的軍事線上,不斷地爆發生苗區苗民把邊墻推倒搗毀的事件。有些抗爭最激烈的地方,甚至出現了白天修起的邊墻,到了夜晚又被徹底推倒搗毀的現象,使得邊墻不能過夜。但為了對付生苗區苗民不再搗毀邊墻,統治者往往派重兵把守,在重兵的層層包圍下又修起了被搗毀的邊墻,可見抗爭之激烈。即使這樣,邊墻還是逃脫不了被搗毀的厄運。在明朝崇禎年間,就因“寇亂苗叛,土墻踏為平地。”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雖有邊墻而傾頹已久,今不過僅存陳跡”。
有人奏請修復“邊墻”,終因財力、人力不濟,人心所逆,未能全面實施。沈從文先生在1931年所著的《從文自傳》一文中這樣寫道:“試將那用粗糙而堅實巨大石頭砌成的賀城(即鳳凰縣城)作為中心,向四方展開,圍繞了邊疆僻地的孤城,約有七千多座碉堡,二百左右的營汛。”“這些東西在一百八十年前,是按照一種精密的計劃,各保持相當距離,在周圍數百里內,平均分配下來,解決退守一隅常作‘蠢動’的邊‘叛變’的。”
苗疆邊墻不僅是軍事封鎖線,同時也是阻隔生苗區與熟苗區的一道屏障。使生苗區和熟苗區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生活世界。在熟苗區以內,先進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不斷地介入傳播,使生產及農耕技術得到了提高,生產物質大大地增加,人民的生活不斷地得到了改善。同時也使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推動了歷史文明的進程和發展;而在生苗區以內,卻恰恰相反,缺乏先進的經濟文化技術,原始落后的農耕生產,導致了社會的落后。人民過著缺吃少穿的貧苦生活,災難、貧困、病痛、戰亂就是生苗區社會風景的寫照。生苗區的苗民世世代代背負著愚昧落后的沉重枷鎖,與先進的文明社會背道而馳,越走越遠。造成如此反差強烈的局面,正是邊墻存在產生的惡果。
中國南方長城是一部沉重的歷史,從明萬歷四十二年始建至今,已經邁過了近四百年的歷史。在漫長痛苦的歷史進程中,它的存在與消亡,并沒有引起多少人對它的注意。多少年來,它靜靜地荒蕪在湘西大山的深處。邊墻的存在是一個社會歷史的客觀現實,不管你認可與否,它是湘西地區明清兩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縮影。
邊墻也好,屯堡也罷,作為鎮壓苗民起義、破壞民族團結的一種軍事設施,無疑都是帶血腥味,但是客觀上它又起到保障了苗地居民的安全,保持了苗民僅有的彈丸之地的安寧,保存了苗族古老文化,促進了“長城”外居民區域的繁榮,展現了苗族精湛的建筑工藝,形成“長城‘內’地方性區域自治”的作用。南方長城作為一道防線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今天它已成為一個頗富有邊疆特色的旅游點而為人們所游玩。
歷史上許多民族被割裂,許多時候往往都是用墻來完成的,除去現在說的中國南北長城,二戰后那座著名的早已拆除的柏林墻仍讓我們記憶猶新,以及現在距中國萬里之遙的中東,以色列人修起一道同樣的“隔離墻”,都是想把兩邊的人分開,僅僅憑借一堵高墻真的能做到嗎?這其中的歷史的輪回,其中的是是非非,也就不多贅述了。
發現
2000年4月下旬,鳳凰縣委和縣政府為了準備申報鳳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程邀請了中國國家建設部古建筑專家趙景慧、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長、長城學會副會長羅哲文等10多人來鳳凰古城進行全面考察。當時當地隨行人員介紹“苗疆邊墻”時,尋找了南方長城長達50年之久的羅哲文對此十分感興趣,并爬上城墻進行具體考察研究。4月底,專家得出結論,認定該邊墻即是南方長城。
羅哲文稱,他搞長城研究50年了,以往歷史學家只是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知道中國南方也有長城,但許多人皓首窮經也沒能找到它客觀存在的一星半點證據。他認為,說苗疆長城是中國長城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存在任何爭議,應和北方長城一樣加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他進一步指出這僅僅是一個有關行政手續的問題。
根據羅哲文教授的看法,在北方的明長城也稱邊墻,每一軍防區的邊墻有長有短。北京保衛明十三陵的“昌鎮”有200余公里,與湖南“鎮竿”鎮(即今天的鳳凰縣)邊墻的長度差不多。湘西長城不僅其防御體系與北方明長城一樣,而且,其軍事機構設置,官兵制度也都相同,因此該長城完全應該屬于中國長城的一部分。
中國南方長城規模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一般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墻高約3米,底寬2米,墻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臺、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如:亭子關、烏巢關、阿拉關、靖邊關等。 也許由于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強大,苗疆長城也就沒有修筑得像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所用石塊只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 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今天我們只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墻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長城到底還保存了多少,目前還沒有人沿線調查統計過。根據鳳凰縣委宣傳部干部楊志勇的回憶,他小時候的廖家橋鎮就有邊墻,并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在修建房屋、水庫和渠道時就地取材,到20世紀80年代時已經拆毀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保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南長城大多是殘缺的。
中國南方長城特點
城墻高約3米,底寬2米,墻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 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府城垣全長3公里,高5米,寬2.8米,沿北側砌成垛口,共有間隔一致的英垛口76個,每個垛口0.7米見方,上有2米寬可作行人道用。城墻中段有方形炮臺一個,炮臺西南50米為城垣最高點。海拔688米處有士兵守宿指揮堡一間,東西長9米,南北寬3米,占地27平方米。基石全為長條細鑿青石壘砌,每邊中部均有長方形臺階進入堡內。城墻全系正方青石細鑿砌筑,凝結材料為糯米石灰砂漿。經過600多年風雨侵蝕,露出部分的石面全部呈青黑色,與城垣周圍石質各異。據專家考證,砌筑城垣所用石料,全從山下采集,鑿成料石,然后一塊一塊運上山,整個工程之浩大,令人嘆為觀止。
中國南方長城修復及宣傳
在南長城定論后,鳳凰縣政府和縣委進行了一系列的修復和宣傳活動。政府出資在永興坪拉毫營盤段進行搶救維修,在2001年5月前共修復了1.78公里。
為了達到宣傳的目的,“南長城2003年中韓圍棋邀請賽”在鳳凰縣舉行。相關單位耗資近20萬元在南長城建起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圍棋盤,是標準棋盤的5051.83倍,邊長31.7米,總面積1004.89平方米。常昊、曹熏鉉等棋手前來下棋,近千觀眾現場觀看,并且上百余家媒體電視直播。有業余愛好者為表尊重之意,竟然花一個多月時間徒步前來。
中國南方長城門票價格
45元/人
中國南方長城交通提示
從鳳凰縣土橋隴車站乘坐鳳凰至阿拉鎮的中巴車20分鐘左右可以到達,車票6元。
更多湖南旅游、國內旅游、長沙旅游、長沙到張家界旅游、長沙到鳳凰古城旅游、長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網!請繼續關注與支持(97616旅游網)http://www.917925.com/
http://www.917925.com/vjingdian_1137.html
中國南方長城在哪里?中國南方長城屬于哪個省?中國南方長城在哪個省?
相關中國南方長城,中國南方長城在哪里,中國南方長城屬于哪個省?中國南方長城在哪個省
- 65元/人韶山一日游_長沙到韶山一日游團購
- 228元/人長沙到岳陽旅游,長沙到岳陽一日游
- 110元/人長沙一日游,橘子洲頭-岳麓山一日游
- 35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二日游純玩旅游團
- 388元/人長沙到鳳凰古城三日游團購特價游游
- 4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二晚二日游旅游
- 58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黃龍洞三日游旅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三日游
- 9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鳳凰古城四日游
- 800元/人長沙到張家界、天門山四日游團購